-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PPT
细菌接合现象研究得最清楚的是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有性别分化的。决定它们性别的因子称为F因子(即致育因子或称性质粒),呈超螺旋状态,具有自主的与染色体进行同步复制和转移到其他细胞中去的能力。也可插入(即整合)到染色体组上; 它既可经过接合作用而获得,也可通过一些理化因素(如吖啶橙、Ni2+、Co2+、丝裂霉素C、硫酸十二酯钠、亚硝基胍、利福平、溴化乙锭、环己亚胺和加热等)的处理,而从细胞中消失。 F因子的分子量为5×107。在大肠杆菌中,F因子的DNA含量约占总染色体含量的2%。 F 因子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F+菌株 含F质粒,细胞表面产生性毛(sex pili),与F-细胞相连,在接合后转移DNA。 F-菌株 无F质粒,不 产生性毛,可 接受外来F质粒。 Hfr菌株 高频重组菌株(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与F-接合后,重组频率比F+高几百倍。在Hfr细胞中,存在与染色体特定位点相整合的F因子(产生频率约10-5)。当它与F-菌株发生接合时,Hfr染色体在F因子处发生断裂,由环状变成线状。整段线状染色体转移至F-细胞的全过程约需100 min。在转移时,由于断裂发生在F因子中,所以必然要等Hfr的整条染色体组全部转移完成后,F因子才能完全进入F-细胞。但转移过程中断,所以越在前端的基因,进入的机会就越多,故在F-中出现重组子的时间就越早,频率也高。 F’菌株 当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色体组时,可形成游离的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F’因子。携带有F’因子的菌株,其性状介于F+与Hfr之间,这就是初生F’菌株。初生F’菌株与F-菌株接合,可使后者转变成F’菌株,这就是次生F’菌株,它既获得了F因子,又获得了来自初生F’菌株的若干遗传性状。以这种接合来传递供体菌基因的方式,称为F因子转导(F-duction)、性导(sexduction) 。 在次生的F’群体中,大约有10%的F’因子重新整合到染色体组上,而恢复成Hfr菌。 原生质体融合 通过人工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产生重组体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 微生物细胞融合的研究开始于1976年。其一般原理和主要过程是:先准备两个有选择性遗传标记的突变株,在高渗溶液中,用适当的脱壁酶去除细胞壁,再将形成的原生质体离心聚集,并加入促融合剂PEG(聚乙二醇)促进融合,然后在高渗溶液中稀释,涂在能使其再生细胞壁或进行分裂的培养基上,待形成菌落后,通过影印接种法,将其接种到各种选择性培养基上,最后鉴定它们是否是重组子。 基因转座 gene transposition 转座子的特征是在两端有IR序列 ,分两类: Ⅰ型Compound transposons:两端为IS,抗性基因居中。如Tn5、Tn9、Tn10、Tn4001、Tn4003。 Ⅱ型Complex transposons:两端为IR(30~50bp),中间为转座基因和抗性基因。如Tn1、Tn3、Tn21、Tn1721、Tn551。 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有性杂交 准性生殖 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种生物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不经过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粗糙脉孢菌的有性杂交 准性生殖: 准性生殖包括下面四个过程①菌丝联结,②异核体形成,③核配 ④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四个阶段。 第四节 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突变(mutation) 指DNA顺序上核苷酸发生置换或其它顺序上的改变。 突变类型 ①碱基对置换substitution 转换transition: 颠换transversion: ②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nt ③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 deletion、duplication、insertion、translocation、inversion 第九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 1、细菌基因重组的原理和方法。 2、真菌基因重组的原理和方法。 3、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 细菌的基因重组 难点: 低频转导,高频转导,准性生殖 微生物是理想的遗传学研究材料: ①物种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②个体体制简单,营养体多为单倍体,基因组小; ③繁殖快,易于累积不同的最终代谢产物及中间代谢物; ④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与多样性; ⑤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体作用的直接和均匀; ⑥易变异、易得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⑦一般都有相应的噬菌体; ⑧存在着处于进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奇普 KIP 7170 工程复印机中文维修手册 维护手册 维修资料.pdf VIP
- 建工三建脚手架外架搭设标准文明施工图集.ppt VIP
- 心脑血管病健康宣讲课件.pptx VIP
- 税务发票管理培训课件.pptx VIP
- 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STEMI患者的急诊救治.pdf
- 重庆专升本数学2014-2025年真题试卷及答案汇总.docx VIP
- 2025年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护理学)考前冲刺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完整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有答案)2021.docx
- 化学高考命题方向与复习策略(夏建华).ppt VIP
- 半导体级四氯化铪的制备方法.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