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件汉代木器:再现2000年前的历史细节.docVIP

150件汉代木器:再现2000年前的历史细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50件汉代木器:再现2000年前的历史细节   从2008年1月开始,甘肃省悄然启动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馆藏木器修复工程。到2008年年底,甘肃省博物馆的150件汉代木器已修复完成。2009年3月21日,这项修复工程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的中期验收。   150件复活了的汉代木器,再现了2000年前的历史细节。      全国独树一帜      “谁也想不到,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完好无损的汉代木器,内部早已千疮百孔,随时都有散架的可能!”2009年3月21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也是正在进行中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木器保护修复项目组成员张建全说。   这匹汉代木器和其他文物一样,都是汉朝将士戍守河西走廊的见证。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突袭匈奴,夺得河西之地六年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陆续设立了河西四郡,修建了阳关、玉门关。同时,从关中、河东等地调遣了大量的戍卒、罪犯,充实河西走廊地区。   到西汉末年,整个河西四郡迁来的人口达到28万,他们在漫长的长城沿线和匈奴对峙。众多的戍边将士和居民也将中原的各种生活用品带到了河西走廊。他们死后,大量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陶楼,反映将士、居民生活的各种木制品成为陪葬。   西北地区降雨稀少,土壤干燥,很完整地保存了这些汉代的木雕作品。20世纪50年代后,在武威的磨嘴子、雷台、旱滩坡、清源镇、长城乡等地方发掘出土了非常精美的汉代木器,其中有大型彩绘木轺车马、彩绘木六博俑、木马(牛、羊、鸡、鸭、狗)、木鸠杖、木牛车俑、木屏风、彩绘木连枝灯、木制坞堡、木斗帐、木版画等木器精品。   通过这些木器,今天的人们能够了解到汉代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乘坐的是什么车,他们的鸡舍是怎样的等历史细节问题。   “仅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的汉代木器就有数百件。”甘肃省博物馆历史考古部副主任李晓青说。甘肃省境内的木器主要集中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市博物馆,如果算上河西各个县、市博物馆的木器,估计在千件左右,其中有很多是国家一级文物。   这些汉代木器在全国独树一帜。它们不仅给我们展现了2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细节,而且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汉代绘画、雕塑艺术的见证。   李晓青介绍说:“武威汉代木雕一般都在器物的表面施加彩绘,用木质本色,或者用白、红、黑色为底,再用红、黄、绿、黑、白等颜色进行勾勒,色彩明快,造型简洁,形象生动。”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说:“这些汉代木雕大部分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把原始的浪漫精神、神异美学和写实主义融为一体。工匠们根据不同的刻画对象,采用方块构图,使主体鲜明开朗,给人以明快、乐观、真实之感,用粗犷的轮廊在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和气势之美,给人以古拙之感。”      美丽的错觉      这些在地下埋藏了近2000年的木器,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灾难。200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表明,甘肃省馆藏木器中77%存在中度病害。   张建全说:“木器病害主要表现为糟朽、干裂、起翘、变形、残损、断裂 、彩绘脱落等等。”   造成木器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木材本身的缺陷,在埋藏环境及腐朽过程中,许多器物因糟朽变得残缺不全或支离破碎;其次,出土时或出土后缺乏有效的科学保护和管理,使本来潮湿的器物在自然干燥过程中遭受到更大的损坏,甚至有的器物稍一触及,即碎为数块或成粉末。   “许多表面上看上去神采奕奕的木马、木牛,实际上已经到了支离破碎的程度,轻轻触摸都有可能使它们散架。它们的完好无损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张建全说。   为何会有这种错觉呢?   原来,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年的木器,材质表面吸附墓室中的湿气且受水分张力承托,暂时维持着自身结构平衡。而出土后,环境发生了变化,木器的内部结构也迅速改变。   “出土后因考古现场抢救不及时或保护措施不当,尤其是外部环境骤变及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不稳定变化,器物形态和颜色会随之发生很大改变,甚至会因表面失水、干裂而引起内部结构失衡,继而加剧了器物变形、残损。”张建全说。   另一方面,由于甘肃省许多文博收藏单位的陈列展厅条件恶劣、库房保存环境差,这些对甘肃出土糟朽木器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007年,经甘肃省文物局批准甘肃省博物馆启动了该项目,12月20日修复项目正式开始,到2008年12月第一期维修全部结束。这个维修项目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一次馆藏木器修复,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省博物馆保存木器,共计150件;武威和高台博物馆的木器是第二部分,共计145件。      “打针”治愈木独角兽      独角兽是“能触邪佞,性别曲直”的神兽,汉代人喜欢在墓中放入独角兽,作为镇墓神兽。此次修复的木独角兽给我们再现了汉代的生活风俗。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