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1965年甘肃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对策.docVIP

1961~1965年甘肃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61~1965年甘肃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对策   [摘要]1961~1965年是我国经济调整时期,甘肃农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出现了种种不利因素。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些不利因素对农业的消极影响,并从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生态保护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未来甘肃农业的长远发展有所?益。    [关键词]甘肃;农业;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K291/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30-03       一、1961~1965年甘肃农业发展的成就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多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干旱多风沙,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解放后,甘肃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甘肃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克服困难,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就:修建了各类水库和几百条水渠,使全省水库总库容量达到了近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有了基本保证;开展群众性积肥运动,使全省80%以上的农田施上了肥料;铺砂田200多万亩,改良土壤200多万亩,使全省耕地总面积达到4500多万亩,60%~70%的耕地种上了良种,还成立了农科院和各个专区的农科所、试验站等。1965年,甘肃粮食单产由建国初的几十斤增长到近200斤,总产量大大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同时,林、牧、副、渔业也有所发展。       二、1961~1965年甘肃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消极影响   (一)自然灾害   受地理条件影响,甘肃每年都会发生旱灾、风灾、霜冻、冰雹和洪水等灾害,特别是旱灾,在陇东地区、河西走廊西部与甘肃中北部频发。如1960年冬到1961年春夏,白银、靖远等地雨雪稀少,干旱严重,当年的农作物绝收,群众生活基本依靠救济。同年,全省10%的耕地受旱,粮食总产比1957年减少了40%。1962年,武威、酒泉专区大旱,河水流量只有常年的55%,致使60%以上的农田无法灌溉,最严重的武威县当年所产的粮食,即使不交征购、不留饲料种子,每人每天的基本口粮也只有5两。风沙、冰雹也多见,1963年,天水等四个专区总计有120万亩农作物遭冰雹灾害,很多丰收在望的田块绝收。甘肃大部海拔高,易发低温霜冻,1961年,全省有101.9万亩农作物受到低温冻害。甘肃省降水常集中在7、8月份,连绵的阴雨延缓了夏收,农产品腐烂严重,有时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冲毁堤坝、农田,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此外,病虫、田鼠频频肆虐。严重的灾害使群众丧失了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自救的信心,影响了农业生产。为此,甘肃省委、省人委号召各级干部群众,抗灾自救并调拨农作物良种、化肥,发放面粉、药品、衣物等物资,要工业给农业让电,号召灾区节约用粮,大种瓜菜,倡导瓜菜代,成立防雹防霜冻机构,人工防雹、防霜冻。尽管干部群众积极抗灾,但由于当时农业的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群众抗灾的能力很差,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外出乞讨,最终导致农村劳力锐减,集体经济瘫痪,田地荒芜。   (二)农业生产条件差   第一,生产的化肥、农药少,不能满足农业需要。据统计,1962年国家调拨给甘肃的化肥,全省耕地每亩只合0.4斤。1965年,国家供应的化肥,全省耕地每亩也只合2斤多。农药供应量相对也少。因此,甘肃省人委号召群众广开肥源,大积有机肥:大养牲畜(特别是猪)积肥;拾粪,进入草原、深山、城市拉粪;城市居民、机关学校的干部、学生送粪下乡;熏土块,集炕土;沤制绿肥。同时,还号召自力更生制造土农药。虽然干部群众想方设法,尽了最大努力,但是这些远不能满足需要,以至于白地下种,粮食产量低。1965年,全省粮食单产最高的合200多斤,而旱地只有80斤。   第二,水利发展滞后。祁连山麓的一些县用高山雪融水和泉水灌溉,水量少且不稳,许多农田受旱;农民开渠受技术、财力限制,有些渠道渗水严重,水浪费大。一些临近河渠的高地,由于缺乏配套堤灌设备而不能浇水。极度缺水的陇东地区水利建设利用条件更差。地处干旱山区的皋兰县武川公社火烧沟大队铺砂田,每亩用砂20万斤,全靠人背,1965年,全队共铺砂地近400亩。面对旱魔威胁,1965年,甘肃省委、省人委号召全省大学火烧沟,万众一心克服艰难,打井、掏泉、铺砂田,大修小水库、水渠、水窖。这些工程确实有一定抗旱功效,可是受技术条件和财力限制,一些工程技术标准低,渗漏严重,配套设施不完善,抗旱能力不强。同年春,旱灾严重的庆阳县西峰公社,41%的群众仍缺粮挨饿。   第三,缺乏农用的胶轮大车、架子车、播种机、拖拉机等先进工具。1964年,甘肃发给首届五好社员干部代表的奖品之一就是架子车。三年经济困难使全省的耕畜减少了30%,耕畜使用紧张,而全省的拖拉机数量有限,1965年,全省只有2390标准台,并因机器故障多、维修差、燃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