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docVIP

试论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试论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温倩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09-0082-01 摘要:城隍信仰由来已久,这种中国古代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其产生地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信仰规制。同时,城隍信仰也在社会秩序、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城隍信仰;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城市。在古代,城市就意味着城墙和护城河的包围,而城隍二字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城,以盛民也”,“煌,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煌”,这正好契合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想象。古人相信“万物有灵”,作为长期生活的地方,必然有神灵来保一方平安。追溯最早的城隍神,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依据丁山的《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陆融即祝融乃是最早的城隍神主,“祝融之原始神格。为水庸,为城隍,而后世习以为火神者,或以都邑遇了火宅,必祈禳于城墉之故”[1]。而对神皇神的供奉也是由来已久,如在《北齐书middot;慕容俨传》中记载到:“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慕容俨镇守郑城。始入,便为梁大都督侯填、伍约率水陆军奄至城下,于上流鹦鹉洲上造获洪竟数里,以塞船路。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仍相率祈请,冀获冥拓。须臾,冲风效起,惊涛涌激,潭断获洪”[2]。这可以说是关于城隍神之名以及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到了隋唐之际,城隍祭祀开始兴盛,逐渐为统治者所重视,城隍信仰遍及各州县。尤其到了唐代,诸多地方官皆有撰祭城隍文和祭祀城隍神者,而许多文人都撰文祭祀城隍或载述当时的城隍信仰的盛况。例如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有“祭城隍文”问世,大诗人杜甫也有《赛城隍诗》传世。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隍信仰影响愈加广泛,加之各朝各代统治者对其的重视,城隍信仰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 首先,称为的变化。统治者为了彰显对城隍的重视,除了日常的祭祀外,还加封了城隍神封号。???约从五代十国开始,城隍神已有封号。据《集说诠真》引《册府元龟》载:后唐废帝清泰元年(934)十一月,诏杭州城煌神改封顺义保宁王。到了宋代,城市商业贸易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都城的商业最为繁盛,不但全日有市,还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3]。城市社会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宋朝统治者对城隍祭祀更加看重,而城隍信仰被正式纳入了国家祀典。《宋史middot;礼志八》记载:“自开宝、皇佑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人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4]。元朝基本承袭了宋朝城隍祭祀的惯例,而在明朝达到了巅峰。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崇信城隍,认为“于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5]。此时城隍祭祀不仅被纳入国家祭典,而且城隍神还被封官定爵, 同时朱元璋还统一了祭祀的形式,规定每一州县的新官到任,必先祭拜当地的城隍神,然后才上任。 其次,神格到人格的转变。城隍神从最初的祝融开始,都是自然神,而隋唐之后,城隍神逐渐出现人格化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把神人格化,而是把历史上的某些人物立为城隍神。这些历史人物之所以立为城隍神,有的因为治水有功从而防止了城市的水灾,有的因为保卫城市而使百姓生命财产免于伤害,有的因为为官清廉而使社会安定。总之,立为城隍神的人大多是为城市百姓安居乐业作出杰出贡献之辈。较著名的记载有,四川省灌县、郫县所立“李冰祠”,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城隍庙,李冰也被奉为当地的城隍神。 最后,职能的转变。城隍神最开始的职能仅仅是护城保民,后来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相对的天灾人祸也逐渐增多。降临城市的严重灾祸大致可分为水灾、火灾、偷盗、战争。城隍对这些灾害既可以作为堤防沟洫,又可以御灾防患,屏障一方,在护卫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当这些灾害到来之时,百姓也愿意相信城隍神能够治理、抵御祸患,祈求城隍神保佑、赐福,城隍神的职能也在此逐渐增加。在明朝,城隍信仰达到了巅峰,朱元璋不仅赐予城隍神爵位,为了“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惮幽明举不得幸免”,[6]同时还下令仿照各级官府衙门的规模建造城隍庙,供奉城隍,把城隍信仰纳入政治统治,更加明确了城隍神监察百官及保民一方的职能。 城隍信仰的盛行是源于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城隍信仰又对城市的各个方面产生着积极且重要的影响。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