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帕拉庄园的变迁
帕拉庄园是后藏的一个著名的贵族庄园,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这个昔日辉煌的贵族领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帕拉家族
1618年,藏堆王噶玛?敦迥旺布与噶玛巴十世曲引多结联盟,推翻了帕竹地方政权,噶玛?敦迥旺布自称“藏雄结布”(藏堆汗),建立了噶玛噶举政权。为了更好地统治不丹,藏堆王把江孜恰芒地方一座噶举派寺院中的几名喇嘛派到不丹一个名叫普拉康的寺庙当喇嘛,其中一名就是帕拉家族的先祖。
1642年,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在蒙古固始汗势力的支持下推翻了噶玛噶举派政权,建立了格鲁派的噶丹颇章政权。噶玛?敦迥旺布的势力不甘心失败, 于1642年和1644年在工布地区和卫藏南部地区领导噶玛巴发动武装斗争。不丹法王因教派不同不服从五世达赖的统治,全力支持噶玛巴武装斗争。于是固始汗和五世达赖一方面派兵征讨不丹,一方面说服在不丹国普拉康当喇嘛的帕拉家族的后裔阿香古青等归顺西藏地方政府。后几经周折阿香古青等带领民众五百多户归顺西藏地方政府。西藏地方政府根据其功绩,将江孜辖区的一部分地方赐给了帕拉家族,帕拉家族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步入了西藏封建农奴社会贵族的行列。此后,阿香古青的后代历任西藏地方政权的各种官职,其中以旦增朗杰为首的五代人反对外国入侵,为维护西藏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授予噶伦职位,被清政府多次赐给各种品级的顶戴花翎,帕拉家族权势日益显赫。直到1887年,帕拉家族的扎西达吉和其兄弟帕拉代本两人之共妻――帕拉姜因私通英国间谍,助其收集军事情报,家族遭到西藏地方政府的严惩,没收了部分土地和属民,并把帕拉姜和帕拉代本流放7年。这一事件对帕拉家族的打击是沉重的,从此这个家族一步一步走向亲帝国主义,也一步步走向没落。1959年前夕,帕拉家族势力已有所复苏,此时家族有三男三女,老大土丹维旦官居达赖的副官长(曾任达赖流亡政府的噶伦之职);老二扎西旺久任地方政府四品官;老三旺久任十四世达赖的警卫团团长。老大、老二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拉萨仁嘎、日喀则顿康两大贵族。在1959年的民主改革的滚滚洪流到来之时,三兄弟只身逃亡,先后死于国外。
昔日帕拉庄园
帕拉全称帕觉拉康。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贵族分为四种:赞普后裔、亚奚家族(达赖家族及后裔)、第本家族,其余统称为格巴家族,帕觉拉康系第本家族。
1904年,英国侵略军烧毁了原在江孜县城附近江嘎村的帕拉庄园,抗英战争结束后,1937年帕拉庄园迁到目前的班久伦布村,又叫班久伦布庄园。
班久伦布庄园主扎西旺久为逃避服兵役当过林布寺小喇嘛,还俗后主持庄园日常事务。他整顿庄园经济,扩充庄园规模,加强对农奴的统治,到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虽不能与先祖时的帕拉家族相比,但地位依旧显赫。帕拉家族在江孜、白朗、康马、山南、拉萨等地有37座庄园、12个牧场、3万多克土地(一克相当于半亩)、14000多头(只)牲畜,占有3000多农奴。其中主庄园――班久伦布庄园就拥有农奴100多,整个庄园建筑高大雄伟,有房屋82间、5357.5平方米(庄主三人,人均1785.8平方米)房屋,设有经堂、会客厅、卧室和专门玩麻将的大厅。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经堂陈设考究;卧室之中,金银玉器琳琅满目;还有名贵食品、餐具、进口酒、进口白醋、珍贵裘皮服饰等,极其奢华。这一切与朗生院里生活着的家奴,形成了鲜明对比。朗生院是专门为庄园主服务的家奴的住处,这些家奴是庄主从所属庄园和属民中强征过来的。民改前,这里住着14户60多奴隶,在班久伦布庄园从事织卡垫、织氆氇、马夫、炊事、酿酒、裁缝、侍卫等繁重工作,他们年收入最高16甲克(1甲克相当于24斤)粮,有的13甲克粮,有的甚至一天只有一勺糌粑(大约二两),靠着这些微薄收入养活全家。朗生院总面积150.66平方米,人均不足2.5平方米,最大的房间面积14.58平方米,最小的仅有4.05平方米,家奴们祖祖辈辈就住在这些低矮、阴暗的房间里。当时一户三代7口人,因人多房少,除了冬季寒冷季节外,大多数时间睡在露天大院里。每户除了极其简单的生活用具外,一无所有。家奴年老失去劳动力时就被庄园主一脚踢开,过着极其悲惨的晚年生活。现在仍住在班久伦布村的村长拉巴罗杰之姨母石达,从13岁至50岁给帕拉织氆氇,年老眼瞎,失去劳动力时被庄主赶出庄园,过着极度困难的晚年生活。
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产力水平低下(平均亩产约90斤左右),广大农奴不仅没有自己的土地,还要承担相当重的无偿劳役,缴纳数十种实物或货币租。广大农奴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朗生更是如此。位于班久伦布庄园的班久伦布村,那时有131人,其中20%是庄园的朗生,该庄园的朗生与旧西藏其他地方的朗生一样,没有生产资料,没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