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味蕾上的剑川(二题)
剑川“得勒母子汤”
“得勒母子汤”,是剑川特有的一道美汤,鲜嫩香爽,在肴席上颇受青睐。然其汤名却不能望文生义,照字面去理解。“得勒母子汤”是剑川白族语,意为蚕豆母枝叶与蚕豆瓣儿(干、鲜均可)一起合煮的汤,的确不失为一味奇汤。虽说滇西普种蚕豆,然而“得勒母子汤”这一吃法,或许惟故乡剑川独有。
在品味这一美汤之前,让我们对蚕豆的身世先作一下了解。故乡白曲《蚕豆谣》中有一节云:“霜降一到就下田,头上白雪与清霜,未等出世长花荚,生撕活剥死。”
在滇西北的故乡剑川,蚕豆以霜降节令播种为最佳,待出土贴地成朵时,已是白雪清霜的隆冬时节,此时又要割“豆母枝”;待来年立夏时节,蚕豆将熟未熟之际,依乡俗要下豆田去,摸摘青豆荚,剥青蚕豆煮吃,或焖吃香喷喷的火腿青蚕豆罗锅饭。“未等出世长花荚,生撕活剥死。”指的便是“割豆母枝”和“剥青蚕豆”之事。民谣记述了蚕豆一生寒苦的身世,同时亦是对乡人清苦人生命运的寄寓。
蚕豆亦称“胡豆”、“罗汉豆”、“佛豆”、“倭豆”。在乡人眼里,蚕豆全身是宝。其豆粒椭圆扁平,富含蛋白质、淀粉,可作粮食或副食;而豆茎叶是很好的青饲料,用豆粒作饲料则更好。蚕豆有根瘤,能很好地固氮,因而乡人知晓蚕豆能肥田。小春种过蚕豆的田块,大春栽插水稻定有好收成。
霜降点种的蚕豆出土时,一棵绿油油的豆苗分蘖出相当于两性的豆枝,剑川白族人叫它“豆母枝”和“豆公枝”。与日常经验相反,豆母枝不结豆荚,开花结荚的却是豆公枝。豆母枝被摘除后,豆棵会长得更肥壮,他日可望花繁荚密。腊月前后,清霜皑皑,正是摘豆母枝的最佳时节。此时的豆母枝尚只盈寸,有三四匹叶子,一经霜“咬”,叶子更肥嫩。若长老了,便不好。时见三五村姑相约,去田间摘回一箩筐嫩绿的豆母枝,在干净的水泥地皮上或拿大簸箕将其晾晒干爽,然后细心储存好,待来年春夏食用。
“得勒母子汤”是蚕豆在剑川的一独特美味。做“得勒母子汤”之前,预先将干蚕豆拿温水泡好,待“蜕皮”制豆瓣之用。然后将前冬储备好的干豆母枝在锅中煮熟,捞出后在清水中漂洗数遍,滗去涩汁。做汤之前,还先得将剥好的豆瓣盛入碗中,在甑子上蒸熟。然后把已煮熟漂好的豆母枝稍稍切碎,下水和豆瓣一起滚煮。汤水要一次注够,油盐要适中,不宜过油过淡,亦无需添加任何调味料。这样子煮上一会儿,一大钵可口的剑川得勒母子汤便做好了。当你吃毕荤菜佳肴后,再饮此汤,只见豆叶深绿,豆瓣鹅黄,汤乳清,吃进嘴里,鲜嫩滑爽而清香,有如银耳莲子汤的口感,却比之滑嫩鲜美特别。吃完一碗,再来一碗,你会吃得津津有味,却无法形容其鲜美!做此汤,亦可用青蚕豆瓣儿,或将豆瓣磨成泥,均可,汤一样鲜美。饮此汤,可消油腻,通利肠胃而清补,还象征亲热团圆之意。
如今,故乡剑川人时用此汤待宾客。我曾陪同接待过外地的数位知名作家、学者,凡吃过剑川得勒母子汤者,皆赞不绝口,无不称妙。
一碗饵块丝
家乡的年味,在腊底年关之前,便已一天比一天浓郁了。那些殷实之家,自不必多说。即使是再困难节省之家,也要想方设法给孩子们缝制一套过年的新衣、置办几样必要的年货,高高兴兴准备过年。
此时,当家人最在心、最乐意忙乎的便是那过年时的一家之早餐――那一碗饵块丝。因为剑川人的过年风俗,与别处有所不同,早餐不兴吃用机器制出的饵丝。非得要自己亲自动手,特制一种饵块,然后切出雪白精细的饵块丝来,香喷喷蒸上一甑子。只有这样,剑川人才觉得那才是地道的家乡味道,吃起来才特别的过瘾!
大年三十前两三天,母亲便忙开了。她先着手碾一斗雪白的“饵块米”(精粳米),将它淘洗干净后,浸泡一晚。第二天清晨,奶奶早早地起来将饭蒸熟,然后从灶上热气蒸腾的甑子里臼起一瓢热乎乎的饭,用干净的毛巾捂着,让我抱在胸怀里,送去碓上。母亲早去碓上忙乎了,与别家换工。当时一个生产队只一口碓,因此捣饵块往往要挨家排队,七八家互助合作。于是小伙伴们亦乐意相互帮忙,送完你家的,再送我家的……村巷里,小伙伴们你来我往,奔跑如飞,比赛谁送得又快又多,简直乐不可支。而在送“饭”之际,大伙儿不时还得到一点奖赏――从饵块团上揉拧下来的一个“小肚脐”。这也是我们小小的心中所图。
“人工碓”上去捣制出来的饵块团,一饼饵块团有小南瓜那么大,须用一大瓢热米饭捣鼓,而捣鼓米饭的事,乃是我们小孩子最乐意争着去做的一桩美差了。
捣饵块最让我着迷的是上碓的情景。碓身酷似一架木制的大玩具飞机,“机翼”悬空安放在两边固定的石槽里。五六个人汉子双手撑在固定的木架上,单脚同踏“机尾”,有节奏地将“碓尾”往凹土坑里一送一放。人力的作用类似水车的作用,亦伴随有水车一样好听的劳动歌声。随着碓身的前起后落,不断反复,那“机头”上安着的“木喙”便像公鸡啄食一样,在石臼里“嘣咚、嘣咚……”起落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