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 春探陶瓷故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瑶里 春探陶瓷故乡   运往景德镇的高岭土      高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区和享誉世界的“高岭土”命名地,目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车后,过了一座仿明代式样建造的七孔石拱桥,是一条水泥路,走过一段水泥路后,我们拐上一条麻石铺砌成的古道,这条古道据说修建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古道宽约1米左右,可能已经少有人走了,两边的茅草都伸到了路中间。在过去的200年时间里,在这一带挖矿的矿工们,就是沿着这条古道将一担担的高岭土,挑到东埠码头装船运往景德镇,供官窑烧造御瓷。   因为出来时天气还有些冷,天气预报也说景德镇元旦有雨。我把几件寒冬的衣服都带来穿在身上,原想这样就可以应对这边更冷的天气了,甚至连包都节省了下来。却不料这边的太阳在我们探访的路途上,有些不怀好意地从云层中时不时露出脸。   下山的路走不多远就是二号古矿坑,二号古矿坑的开采年代为明万历至清乾隆时期,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古坑全长1000米,内宽50―200米,尾砂厚度为10―30米,尾砂量约有442万吨。跨过水泥公路的下方是一号古矿坑,两坑处在平行的纵轴线上。一号古坑的开采年代为明万历至清乾隆期间,也有200年的历史。坑道全长约750米,内宽20-300米,尾砂平均厚度10米,估计尾砂量为127.5万吨。   那些被国际上命名为“KAOLIN”的黏土,就从这些地方被开采出来,再源源不断地经我们走过的那条山间古道,再乘船或用独轮车运往景德镇。   同伴鲍从背包里找出他的登山手电,试图走进黑咕隆咚的一号古矿坑里面去探看个究竟,然而平日光芒四射的登山手电,这时却非常不争气的时好时坏,他拿着这把手电,像拿着一个扔不掉的沮丧,嘀嘀咕咕地走进去不深又退了出来。   一号古坑下面一条溪流沿着山蜿蜒曲折而下,在山坡上形成了三叠瀑布,溪水如同一条奔腾的小龙,瀑落三次后直冲最下面的潭底。在潭底旁边的一块石壁上,有古人刻的“龙池”二字。   从一号古坑再往前走是一座聚秀桥。聚秀桥始建于唐末,是一座双辐单拱桥。双辐桥即两座单桥并列修建。这是座“四合一”的桥,它巧妙地将桥,亭、庙、阁四种不同的建筑形式融为一体,桥上筑亭,亭内修庙,庙上架阁。   经过聚秀桥往前5分钟不到就是高岭村了。村口有一棵直径5米左右的千年古樟树,伸出它的巨枝做出迎客的姿态,欢迎我们的到来。   如果不知道“高岭土”的来历,可能谁也无法想像这个村子,竟是国际矿物学专业术语以它的名字来命名的村庄。这样一座非常典型的中国普通村落,它坐落在闻名世界的高岭山下,但它的炊烟一样冒着清淡淡的蓝烟,它的农民一样卷着裤腿在农田里操劳,它所有的一切都跟中国其它村子没有任何不同,甚至就是村子里惟一的一座宗祠,也跟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传统建筑一样得不到有效的修缮,门眉上“胡氏宗祠”几个字在岁月里剥落得相当厉害。   从高岭出来,太阳像捉谜藏一样在云层里时隐时现,出来时担心的天气问题,看来不再是什么问题了,想到穿戴着厚厚的行装,不敢再爬山走路了,于是雇了一部摩托车载着我们俩翻越这座让我爬得有些难受的高岭山。      东埠的百年老街      东埠位于高岭山下东河岸边。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它曾是景德镇的重要交通运输动脉。东埠的街道几百年前是浮梁县的四大名街之一,这条街道主要由古街和古码头组成,隔着一座万年桥是新开发的新东埠,旧东埠是明清时期高岭土、釉果等景德镇制瓷所需原料的集散地,就如同当今的许多小山村因铁路而发展成一座新兴城市一样,几百年的东埠因高岭土的运输而慢慢形成了一条繁华的街道。   东埠的古街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街头,整个街道长500米左右。下街头有100多米,街道两边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模样的店铺,一条三米来宽街道从中穿过。说是街道,其实并不比我们通常所见的巷子宽多少,走在里面,展开两臂,总感觉手就能触到两边的店铺门。这些房屋大都开有前后门,靠河这边的房屋,前面开着店铺,后面三分之一则用结实的木料做支撑,架在东河上,形成南方一带常见的那种吊脚楼建筑。   为了方便从高岭山上运下来的高岭土在这里集中经河道运送,靠河这边的店铺每隔几家的下面,特意开设了一道门,沿着这个门下去,可以直通到东河边。   在中街的位置还有一块几十平方米的空地,据说是为了方便高岭土的运转而特地留下的。   上街头不像下街头,沿河这边并没有建筑房子,半边街道每家每户的大门直接面对着东河水,似乎每几家门前设有一个方便过往客商和运送高岭土的工人遮风避雨的廊亭。上中下街道的不同建筑格局,形成一道非常独特的景观。   上街还设立有二个码头,每个码头建成人字形,把一个码头变成二个用,下面的可用来装运包括高岭土在内的东西上船,上面的码头则可供人取水用水。   应该说,所有的建筑安排都是当年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