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夜看溪边古村月
有人把楠溪江比作一棵会流动的临风玉树。这是上苍用神奇的笔画在浙南大地上的一棵神奇的树。地质学家也说楠溪江是典型的、完整的树枝状水系。
有人把楠溪江比作一棵会流动的临风玉树,这是上苍用神奇的笔画在浙南大地上的一棵神奇的树。地质学家也说楠溪江是典型的、完整的树枝状水系。
我曾乘着竹排沿着这流动的玉树的枝干漂流,听着水声、拂着清风,看远近奇峰异岩千姿百态,两岸溪滩绿林摇曳生姿。清澈的溪水里倒映着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树,随时伸手可及,真像做了一回神仙。自以为已经领略了楠溪江美景的精髓。事后翻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水美、岩奇、瀑多、林秀,还远不是楠溪江的全部,如果说这些自然风光是这棵“会流动的玉树”的琼枝玉叶,固然美不胜收;那么更有百余座掩映在楠江边古树丛中、风格不同的古村落,它们犹如千百年来结在这棵神奇玉树上的奇珍异果。游楠溪江如果把古村落给忽略了,不能不说是天大的遗憾,所以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特意探访了苍坡村,这一次又在芙蓉村住了一夜,还浏览了岩头村的丽水街……尽管只能算是“尝了一口梨的滋味”,但已觉得齿颊留香、心醉神迷、难以忘怀了。
百余古村掩映在碧水绿树间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在现代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能够完整保留的已是越来越稀少, 同时也就越来越珍贵了。可是在楠溪江流域竟然有百余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它们各有特色,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人们把它称为耕读文化、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史书库。这些古村落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古老”:它们大多始建于唐宋两代。如茗岙村,下园村是晚唐的;枫林、花坦、苍坡、周宅是五代的;芙蓉、廊下、鹤阳、渠口是北宋的;岩头、蓬溪、塘湾是南来的……这些古村落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完好”:它们当初选址巧妙,规划严谨,山环水抱,既就近水源又防止洪水冲击。如今我们见到的这些典型的古村均有寨墙、寨门、水渠、池塘,街巷布局井然有序,民居亭院错落有致,建筑形式丰富多姿。走近这些古村落便会感到在千年耕读文化的熏染浸润之下,处处透出质朴而又儒雅的文化气息。
到过苍坡村的人几乎个个都记得那独具匠心的,以“文房四宝”对整个村寨的构架和布局:村里的“笔街”宛如一支巨大的毛笔,直对着村西三座并列的圆锥形山峰――“笔架山”;笔街旁有一水池,笔架山影倒映其中,此池便命名为砚池;在笔街与砚池之间有三块大条石,这就是墨锭。那么纸呢?在笔街以北有八条整齐的小巷,这便是铺在村子里的“八行笺纸”!
同样令人难忘的是苍坡村南寨墙上有座“望兄亭”。在南宋时李秋山与弟弟李嘉木分家后迁往一公里以外的方巷村居住。但是兄弟情深,来往频频,每每促膝长谈到深夜。后来兄弟两商定在苍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亭,每次把对方送到自村的亭子为止,分手后直到看见对方亭内升起灯笼表示已平安到家才分别回去安歇。“望兄亭”与“送弟阁”两处亭阁同样檐角飞翘,四面开敞,八面来风,遥遥相对情谊绵绵。正如“望兄亭”上一副对联所述:“礼重人伦明古训,亭传佳话继家风”。苍坡村村民对儒家人伦礼数的重视也是此村家族团结兴旺,历经千年繁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吧。而今晚我将过夜的芙蓉村,据说他的规划创意更加深奥神秘,竟是依据天相中的“七星八斗”来设计的,想到这里我真有点迫不及待了!
傍晚走进宁静神秘的芙蓉村
到芙蓉村已是傍晚,村书记为我找来了一位导游。她自我介绍说:“我姓王,本村人,是陈家的媳妇。”原来这是一个亲族血缘村,全村都姓陈。毕竟是本村人,讲解中多了几分自豪和真情少了许多职业导游的背书腔。
我们从芙蓉村的东大门“车门”开始。芙蓉村始建于公元904年残唐五代时期。到了南宋末因抵抗元兵村子被剿没烧毁,直到1341年元顺帝时散居在外的陈姓子孙才奉旨返回故园,在古村废墟上重新建造起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村庄。即使从这时算起,至今也有66。多年了!
东大门的门楼五柱三间,层台高阁,画梁雕栋。楼上供着当年皇帝的圣旨。楼下是村民们出入的通道。门外左右蹲着一对青石狮子,路面正中嵌着一幅巨大的彩色八卦图。门内有个不高的月台,以前村里人就在这台上迎送官员宾客。小王叫我注意这东大门没有台阶,没有门槛,道宽1.9米,这就是“车门”的特点;便于车马进出。这车门可不是随意能够建造的,只有出过大官或对国家人民有特殊贡献人物的村庄,报请皇上恩准,才得建造。有一位自称“古村老农”的人撰了一副对联:“车来车往,车中尽是风流客;门合门开,门内原为忠烈家。”这似乎既是对四方游客的欢迎,又是在告诉人们,在这古村里深藏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佳话。
进了“车门”,我对那2米多高用卵石垒成的寨墙产生了兴趣。这寨墙长达2000多米,把略成正方形的古村围得犹如一座城堡。小王指给我看这寨墙每隔3米就有一个?t望孔,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