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菌药物评价及合理使用PPT
抗感染药物的评价及合理使用; 发现和正式批准抗生素的历史;;;;按作用机制分类;时间依赖型抗生素:PK/PD
--?-内酰胺类抗生素;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抗菌药;按抗菌作用分类;?-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的耐药率;也称新青霉素,由半合成制取,具有抵抗金葡菌?-内酰胺酶的能力。
1、甲氧苯青霉素(新青Ⅰ Methicillin)
2、苯唑青霉素(新青Ⅱ Oxacillin )
3、乙氧萘青霉素(新青Ⅲ Nafcillin)
4、氟氯青霉素(Flucloxacillin)
;; 1、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
2、呋苄青霉素(Furbucillin)
3、磺苄青霉素(Sulbenicillin)
4、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5、替卡西林(Ticarcillin);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作为ICU策略性用药的原因;头孢类抗生素(Cephalosporins);;二代头孢菌素(IV)
;二代头孢菌素(PO)
;Ⅱ代头孢菌素的特点;三代头孢菌素(IV)
;Ⅲ代头孢菌素(PO);Ⅲ代头孢菌素的特点;Ⅳ代头孢菌素;Ⅳ代头孢菌素的特点;ESBL-producing E.coli and K. pneumoniae 1994-2005;体外敏感的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可否用于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ESBLs基因型分布的地区性差异;我国ESBLs的特殊性;1棒酸(Clavularic Acid)
2舒巴坦(Sulbactam 青霉烷砜
3他唑巴坦(Tazobactam)
;;亚胺配南和美罗配南的抗菌活性比较;药物名称 商品名 开发单位 上市年份 化学类别;;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药物的相互作用;亚洲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链球菌;非典型病原体培养分离困难,需要一些不易配置的特殊实验室设施,因此对其感染率的研究很难开展。而且,即使有些研究得以进行,但由于非典型病原体的诊断并无很好的实验室检测标准,因此无法对来自不同实验室的数据进行比较。这也使得临床对CAP初始治疗是否应覆盖非典型病原体持不同意见;欧洲指南指出,初始治疗还是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为主,治疗不佳时才考虑覆盖非典型病原体。ATS提出初始CAP治疗必须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原因是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在北美的发病率较高(30%)。随机临床试验表明,联合大环内酯类和单用氟喹诺酮类,比单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30天的住院病死率低;美国最新临床研究;CAP治疗是否要覆盖非典型病原菌?;结果;结果(cont.);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链霉菌属的培养液中获得者: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
;氨基糖苷类口服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
肌注后迅速吸收,0.5-1小时达到高峰,静脉给药后立即达到高峰
氨基糖苷类与血清蛋白结合很少,大多低于10%
注射给药后,氨基糖苷类在大多数组织中的浓度低于血浓度,肺组织的浓度一般不到同时期血浓度的一半;
约90%以上的药物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排除,多次给药后可在肾皮质内蓄积
血浆半衰期为2~3小时
在体内分布容积为15升
水溶性好、性质稳定
细菌对不同品种之间有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
;抗生素后效应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可能是药物与细菌核糖体不可逆结合后,持续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或使蛋白合成发生差错,而恢复核糖体功能及恢复蛋白质的合成的时间较长,故PAE较长,且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设计给药方案:如氨基糖苷类每日一次给药疗效最好,副反应最少。给药间隔应稍长于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再加上PAE的时间,从而既保证血药的有效浓度,又能充分发挥抗生素的抗菌效能
联合用药的评价:两药联合PAE值比两药单用之和延长1小时以上为协同,相近为相加,与单用PAE较大值相近者为无关,与单用较大值还小的为拮抗
;接触后效应(post-exposure effect,PEE);适应性耐药的确切机制不甚清楚,可能与使药物进入细菌体的主动转运系统的关闭有关。当革兰氏阴性杆菌暴露于氨基糖苷类时,首先是氨基糖苷类的阳离子和细菌胞膜上脂多糖上的阴离子发生浓度依赖的被动结合,然后通过至少两个能量依赖过程(EDPⅠ、EDPⅡ),将被结合的药物转运到细菌细胞内。使细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是胞外的100倍以上。适应性耐药可能是第二个能量依赖的主动转运系统关闭,使药物不能转运到细菌的细胞内。
;;体外和临床试验均显示:给药后两小时发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