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谈南水北调工程精选
漫谈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通大半年,近亿北方市民、农民喝到了高质量的自来水,冰期和汛期的考验都没有阻止淡水的跨区域流动,开通之初例行的质疑声渐渐远去。
但在2015年雨季开始后,反对声浪再次高涨,《华尔街日报》等外媒领衔,众多网络大V推波助澜,纷纷批评南水北调工程“无用”、“水价过高”、“导致南方干旱”……
分析这些新的质疑,大多数内容依然是陈词滥调,和几年前类似文章的区别,只是把“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词语直接替换成了“南水北调”。
但必须承认,其中也的确反映了从设计到施工期间,南水北调工程外部环境的一些变化;以及由于科普不足,公众对于南水北调基本情况的一些误解。如果不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一味地把质疑斥为谣言,恐怕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
1.人算总不如天算
首先值得注意的一个质疑是:“南水北调有必要吗”,《华尔街日报》专门发了重头通讯《中国北方城市不用从南方调来的水?》,宣称部分北方城市抽取地下水和本地径流的成本不高,比南水北调的成本还低,以至于这些城市并不情愿使用南水北调中分配的份额。
抛开这篇报道把局部问题放大到全局的恶习不说,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从南方引来的淡水在某些城市并没有受到预期中的欢迎。为什么呢?因为2015年的气候和工程立项的1994年、和正式开工的2003年,甚至和丹江口大坝完成加高的2010年都有很大的区别。
南水北调是从华中的长江水系向华北调水。自50年代起,中央政府就有从南方调水的计划,1958年湖北汉江丹江口水库开工,设计中考虑了未来加高,提供南水北调水源的可能性,但1974年竣工的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基本只为湖北服务,直到2005年才开始加高丹江口大坝,准备向北方输水。
这个开工时机,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国力的增强,有能力建设上千公里的调水工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整个20世纪后半期的华北干旱化趋势,迫使中国不得不展开南水北调工作。
相关的资料很多,比如: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化趋势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S IN CHINA AND THE DROUGHT TREND IN NORTH CHINA》
“我国夏季降水在1965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华北地区从1965年后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干旱化的趋势明显,这种趋势与西非萨赫尔地区干旱化的趋势相似;分析结果还表明我国80年代的气候与70年代的气候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长江、淮河流域从70年代末起降水增多,涝灾明显增多,而华南和华北在80年代降水明显比70年代少,干旱趋势加重。”
近47年来京津冀地区降水的变化_CNKI学问
“(京津冀地区)20世纪60年代初降水偏多,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降水呈波动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地区的干旱再次加剧,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降水量有短暂的增加,干旱趋势稍稍得到缓解。但90年代后期,降水量又开始减少……”
由此可见,在中国迅速进行城市化、工业化的80-90年代,华北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干旱时期。相对雨量充沛的50-60年代,降水量大大下降。这意味着华北水资源出现了空前的紧缺局面。直到21世纪初,这个情况依然没有缓解。恰巧同时出现了:
“长江、淮河流域从70年代末起降水增多,涝灾明显增多”的局面。酝酿已久的南水北调项目终于得到了足够的推动力,东线、中线工程分别于2002年、2003年正式开工。在经历了十余年工期后,先后在最近几年投入使用。就在这施工的十余年中,中国气候,尤其是华北气候悄然发生了和20世纪趋势相反的变化:
以北京近年降水量为例:
2013年 北京降雨量578.9毫米
2012年 北京降雨量733.2毫米
2011年 北京降雨量720.6毫米
2010年 北京降雨量522.5毫米
2009年 北京降雨量480.6毫米
2007年 北京降雨量483.9毫米
2006年 北京降雨量318.0毫米
2005年 北京降雨量410.7毫米
2004年 北京降雨量483.5毫米
2003年 北京降雨量444.5毫米
2002年 北京降雨量370.4毫米
2001年 北京降雨量338.9毫米
2000年 北京降雨量371.1毫米
1999年 北京降雨量266.9毫米
1998年 北京降雨量731.7毫米
1997年 北京降雨量430.9毫米
1996年 北京降雨量700.9毫米
由数据可见,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北京地区经历了一个降水低谷。但就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北京经历了一个稳定的降水增长过程,年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到600毫米左右。北京周围的其他省份也有类似的情况:
山西省21世纪初也出现了降水量增长趋势:
2012年山东也感觉到了雨量的回归:
山东或入降水丰沛长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