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漓斋诗话(三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醉漓斋诗话(三则)   一、一诗隔海传深情      1948年某月(注:原史料作者未注明月份),旅美画家王少陵离开北平返回美国前,特地去拜访了时任北平艺术专科学院院长的徐悲鸿。见面以后,王少陵对徐悲鸿说,我已经买好了飞机票,很快就要走,徐悲鸿本想给老友绘一幅画,因为时间仓促,便决定送一幅字。他沉吟片刻之后,挥毫在一张宣纸上写下一首七绝:   急雨狂风势不禁,放舟弃棹匿亭阴。   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味苦心。   结尾还有一行小字:“小诗录以少陵道兄悲鸿。”   王少陵一看便知,这是徐悲鸿12年前送给他的学生兼女友孙多慈的一首旧作。   孙多慈(1912-1975),又名孙韵君,安徽寿县人,1930-1935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是徐悲鸿门下的高材生。当时,徐悲鸿夫人蒋碧微已同国民党中统头目张道藩保持暧昧关系多年,徐、蒋二人感情破裂。徐悲鸿转而爱上了孙多慈。蒋碧微利用与张道藩的特殊关系,给徐、孙二人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和舆论压力。1936年5月,不与南京政府合作的徐悲鸿愤然离校南下广西,最后来到桂林。孙多慈则回到安徽老家。这年9月,她给徐悲鸿寄了一颗红豆和一方绣着“慈悲”二字的手帕。“慈”字就是指她自己,“悲”字是指徐悲鸿。   徐悲鸿这时正担任广西省政府顾问、广西美术会会长。当他收到孙多慈的特殊礼物后,随即以“红豆”为题,回赠了三首七绝。诗前小序云:“九月十九日,得孙多慈远寄红豆,而无一系,即题。”其诗云:(一)灿灿星河血染红,关山间隔此心同。千言万语何从说,赋予灵犀一点通。”(二)“耿耿星河自在天,光芒北斗自高悬。几回凝望相思地,风送凄凉到客边。”(三)“急雨狂风势不禁,放舟弃棹匿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味苦心。”   这三首诗,既有托物寄慨,又有借景抒情。第一首是只写红豆,点明寓意;第二首是对月生情,遥寄相思;第三首是写爱情饱受磨难,内心倍感孤苦。这正是悲鸿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的真实写照。   徐、孙十年苦恋的结果,王少陵是知道的。在社会的压力和父母的逼迫下,孙多慈不得不与徐悲鸿分手。年仅26岁的她匆匆地嫁给了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的许绍棣,当上了许某三个儿女的后妈。一年后,她在寄给徐悲鸿的信中说:我后悔当时因为父母的反对,没有勇气和你结婚,但我相信今生总会再看到我的悲鸿。“   现在,徐悲鸿为何要将这首爱情诗转赠给老朋友呢?王少陵也是知道的。一方面,他是向老友敞开心扉,表示特别的信任;另一方面,因为这时孙多慈已去台湾,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多慈能看到这幅字,实现自己隔海传情的愿望呵!   王少陵带着徐悲鸿赠送的墨宝走了。回到纽约后,他将它装裱好,镶嵌进镜框里,然后选挂在家中客厅的墙壁上,以供欣赏。他相信,总有一天,孙多慈会看到这幅字的。   孙多慈到台湾后,先后担任了台湾师大艺术系教授和该校艺术学院院长,成为一名享有声誉的画家。若干年后访美时,她果然专程到纽约去看望了王少陵。当她走进王家客厅,抬头望见悬挂在墙上的那幅徐悲鸿书法时,顿时愣住了:这不正是敬爱的恩师、昔日的恋人悲鸿的墨宝吗?这不正是他当年在桂林时写给我的“红豆诗”吗?恍惚中,她的脑海里又浮现了悲鸿当年的音容笑貌,同时也想起了当年悲鸿病逝的消息传到台北时的情景: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三天三夜,还为悲鸿戴了三年孝。回忆历历在目的往事,使孙多慈情不自禁,悲泪长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年届花甲的孙多慈因患乳腺癌三次赴美就医。在此期间,她曾几次抽空去看望老友王少陵。每次看到徐悲鸿的那首诗时,她都悲从中来,泪水盈眶。她自知已到癌症晚期,来日无多了,能多看几眼悲鸿的书法,多回味几次悲鸿的诗,与冥冥中的悲鸿做几次心灵的对话,也许就已经满足了。      二、一首联句诗的魅力      联句诗源于汉武帝首倡的柏梁体,到唐代时数量渐多。收入《全唐诗》中的联句诗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应制诗,读后味同嚼蜡。当然也有例外。有一首《瀑布联句》就不同凡响,对后人影响很大。   《瀑布联句》是一首七绝,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和《佛祖统记》记载,唐宣宗李忱未继位时曾经遁迹为僧。有一天他上庐山浏览,由香严闲禅师陪伴。当他们观赏瀑布时,两人诗兴大发,约定吟一首联句七绝。香严闲禅师首先吟成开头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随后补上后面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在此诗中,两位作者都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托物寄意。第一、二句是写瀑布艰难曲折的来历和豪迈磅礴的气势。第三、四句是点睛之笔,借赞颂瀑布的艺术形象,表明作者的人生目标与追求。原来李忱表面上是遁入空门,实际上是韬光养晦,思有作为,期待将来干一番大事业。   读罢此诗,我们能从瀑布的艺术形象中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一股冲决一切、愤然前行的力量。正因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