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docVIP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 练基础 1、【18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②。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到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山”为君山。②行杯:谓传杯饮酒。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宏大,既描写了楼高湖阔的美丽景致,也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酣畅心情。 B. 第二联对仗工整,不但上下句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而且内容也相互照应。这两句是全诗诗眼所在,写得生动活泼,精彩传神。 C. 第三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诗句想象奇特,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D. 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情景,楼上凉风习习,衣袖翩翩,诗人感到了阵阵凉意,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人生不遇的感伤情怀。 【答案】D 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第二联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诗歌赋予大雁和君山人格化的特点,上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解析】题干问“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要明确“表现手法”包括的范畴,然后结合第二联分析。“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颔联写仰观天宇所见、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却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且这两个动作的对象是“雁”和“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诗人流放遇赦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点睛:“表现手法”,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又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描写手法包括动静、虚实、正侧等,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渲染等。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如下:首先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这一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主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用“引”和“衔”来写雁和山,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心情的愉悦。 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唐)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 ③雕:猛禽。 ④ 眄(miǎn):斜视。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 BD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解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与君别”“我却回”“颜状”“拳毛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