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刺结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针刺结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李壮(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537400)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正骨推拿手法与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随机分针推组78例,药物组56例。针推组采用针刺风池穴、百会、大椎、颈夹脊穴、头针平衡区为主,纠正寰枢关节、颈椎后关节为辅;药物组采用口服脑益嗪为主。结果 针推组治愈率为51.3%总有效率91.03%;药物组治愈率为26.87%,总有效率为73.21%,两组比较其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针推组治疗效果优于药物组。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性眩晕 针刺 正骨推拿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引起颈性眩晕一种常见病。其主要为椎基动脉受颈椎轻度移位或骨质增生的刺激(或压迫)或本身有病损(如疤痕、纤维化等),造成瞬间血管腔、痉挛、管腔变窄,血流减少,使椎基动脉系统缺血,出现脑供血不足的现象[1]。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可发生猝倒,还可眼震、视物不清、耳鸣、听力减退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在中医学中属“眩晕”范畴。笔者自2002年起采用针刺结合正骨推拿手法治疗本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34例患者均系本院门诊病例,在治疗前均经X线摄片及颈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符合椎动脉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排除颈椎骨折、肿瘤、结核及其他针刺及推拿禁忌症。随机分为针刺组78例,药物组56例。
针推组,男43例,女35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20d至6个月,平均102日;药物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28—72岁,平均27—71岁,病程30d至5个月,平均90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 治疗方法
2.1 针推组
2.1.1 针刺法
2.1.1.1 取穴:风池(双)、平衡区、颈夹脊穴(C3—C6)、百会、大椎
2.1.1.2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坐位,穴位经常规消后,用0.35mmtimes;40mm毫针进行针刺,其中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目内眦方向斜刺0.8—1.2寸;平衡区针尖向下,30度角刺入1—1.5寸;颈夹脊穴针尖略向棘突方向斜刺,百会沿督脉正中线向后方透刺:大椎垂直??针。平补平泻法,以局部麻热胀为主,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1.2 正骨推拿法
①分筋理筋 患者坐在双连椅前凳上,医者坐在双连椅后凳或站立在患者背部,先用双拇指、鱼际肌揉法、三指揉法、拿法、滚法、从肩胛提肌、岗上肌、岗下肌、大小圆肌、大小菱形肌、背阔肌等处肌肉起止点及足太阳膀胱经,肩背部各腧穴进行按压,点按、点揉、滚法。并顺肌纤维方向进行分筋理筋,最后捏拿手法松解颈部肌肉。②手法复位 (以C2左侧关节突关节压痛或棘突偏左为例)患者端坐高凳,头颈置中立位:医者站立于患者后侧(或右侧),左中指第二指节按压C2左侧关节突关节,拇指指腹置于右侧乳突后上缘;右手掌尺侧托患者下颌,右拇指置于患者右侧颧骨下缘,嘱患者略低头号,医者双手顺势往上提托牵引患者头号颈,再嘱患者头略低下的同时(此时颈伸肌略松驰),医者右手以鼻炎为中心顺时钟轻旋头面左手中指向右推,拇指往左上方向推按(医者双手需同步),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按压局部平复,压痛锐减可消失,手法毕。隔天1次,5次为一疗程。
2.2 药物组
采用口服脑益嗪片,每次25mg,每日3次;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10次为1疗程。
3 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3.1 疗效标准:参考《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bull;眩晕》[2]。
痊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等完全缓解。
好转:上述主要症状有较大改善。
无效:上述主要症状无改善。
3.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意义
4 讨论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疾患引起头晕的症状,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风寒湿外邪侵袭,而致气血闭阻,经络不畅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造成血管痉挛狭窄、折曲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症状。基于颈堆的结构与椎动脉走向的特点,颈椎眩晕,寰枢关节是好发部位,因为寰枢椎部的椎动脉有4个弯曲,一旦颈椎错位,局部病损,常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