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对缺血性中风22例疗效观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对缺血性中风22例疗效观察
刘晓丽 陈丽萍 索宜美 常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针康加减重步态机器人组(治疗组)及康复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以及中风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对患者治疗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能不同程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SS-QOL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针康加减重步态机器人组改善明显优于康复组(plt;0.05或plt;0.01)。结论: 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效,可提高患者运动???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针康法;减重步态机器人;缺血性中风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180-02
中风目前居于人类患病中第三位,尤其是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高发病率导致中风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缺血性中风的高发生率导致大量肢体残疾的患者出现,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从2013年06月~2014年09月采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患者来源于2013年06月~2014年0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共45例,随随机分为针康加减重步态机器人组(治疗组)及康复组(对照组),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按照随机分配方案,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实施治疗。患者的有关资料见表1,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情况
1.2患者纳入的评定标准
①.均符合有关的脑血管病诊断规定的要点[1]以及符合有关的中风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5岁~75岁之间;③.患病病程在3月以内,患肢肌力在3级以下。
1.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外伤、寄生虫、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疾病引起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出血性疾病、高敏体质者、未能完成疗程而无法判断疗效者、有意识障碍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1)头针:对患者实施分区丛刺长留针法,取穴:顶区(百会位置到前顶部位和它的向左2cm以及向右5cm的平行线)、顶前区(前顶部位到囟会其向左2cm处和向右5cm处的平行线)。按照严格的标准实施针刺:首先进行消毒,用0.40mm*50mm毫针10根,依据一定的穴区实施向前或向后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度,至帽状腱膜下,深约40mm,针后捻转,200次/分,每针捻转1分钟,留针6小时。
2)减重步态机器人训练的方法:指导患者通过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引导下进行主动的步行。在跟随康复机器人进行主动步行的时候,使患者的膝关节进行舒展运动,以及带动足部的运动同时实现髋部牵拉,具有良好的训练成效。患者在跟随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运动的时候,要稳固悬吊护具,并且穿戴矫形器,对配重能力做好调整。在训练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减重的幅度是先从患者体重约30%—40%范围内开始,在后期的训练时就可以根据患者患者能够承受的配重范围进行调节。速度应该保持在0.2—0.5m/s,平板坡度保证是从0deg;开始。30min/次,每日1次。
3)康复治疗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等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4)两组均配合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
2.2 观察项目
2.2.1安全性指标
1)一般检查项目: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检测;
2)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等;
3)心电图、全胸片。以上检查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做一次。
2.2.2疗效性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2)采用简式下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3)患者生活质量评定标准。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