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坛博士”张晓斌.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剧坛博士”张晓斌   过去,人们常把知识渊博的人称为博士,能当起这个称号的一定不简单。而我看张晓斌先生就堪称陕西剧坛的一位博士。张晓斌当过演员,搞过编导,任过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团长,还是陕西文艺广播电台及卫星广播《梨园趣话》特邀主持人,另外还经常担任省市许多秦腔晚会的主持人,在艺术上有不小的建树。但是我却不清楚他的文学功底,更没想到他会著书立说,而今看了他出版的三本书,文章写得相当漂亮,令我肃然起敬。这三本书――《戏苑觅踪》、《品味秦腔》、《梨园杂谈》,128万字,非常惊人,再看看书中的内容,涉及到的有:戏曲发展史、戏曲基本知识、秦腔轶闻趣事、大事要闻、戏剧故事、戏曲谚语、名家评述、剧目研讨、理论研究等,真像一部梨园百科全书。张晓斌凭着个人的力量。在工作之余竟撰写完成了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才华、知识、能力、意志和精神,着实令人敬仰。能够把如此丰富的内容写成文章并提炼成观点,这不是剧坛博士是什么?我读了其中不少文章,获益良多,感受甚深。      梨园弟子奠小看      大家都知道,戏曲演员基本上都是十二三岁学艺的,这时筋骨软,好练功,可塑性强。可是年龄小了文化程度就自然低,一般都不过小学水平,进了剧团后也就难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当然是行业的局限。然而事情也并非绝对的。一期同学里偏偏就会冒出几个演员才子,让外界的人不敢小瞧梨园行,也不敢说演戏的人没文化了。像易俗社、戏曲研究院、三意社、尚友社等剧团,都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其中出了不少能编会导的大才子,老一辈的如王蔼民、王小民、贺孝民、吴德、王保易、刘养民、王君秋、李继祖、冀福记、杨通民、贺林等,年轻一代的如陈彦、李小锋等,可以说多不胜举,这当然是我们梨园行的骄傲了。   张晓斌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有学养的演员才子,他凭着长期的勤学苦练、广闻博记、深入钻研、吸纳众长,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无论在表演、导演、编剧、评论方面,还是在组织管理与主持演出活动等方面,均颇为出色。成为陕西秦腔界为数不多的大家之一。从张晓斌的书里,可以看出他的知识非常广博,关于戏剧方面尤其秦腔方面的内容,他好像没有不知道的,而且论述相当充分,有理有据且不失严谨。像他评《打金枝》“背舌”一折戏,就把这个戏各剧种的不同叫法、剧情概况、剧本立意、时代背景、主人公郭子仪等人的身世,以及秦腔演此戏的风格、秦腔名家演此戏的表演特点等,都讲得一清二楚,使不了解这出戏的人,一看文章就能对该剧的来龙去脉有个清晰的了解!从张晓斌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从事演艺的人,即使你先前文化基础较差(张晓斌学艺时不过小学文化程度),但只要热爱事业,心怀理想,勤奋好学,不断积累,一样能成为专家学者。      著书三卷载剧坛      张晓斌学艺的地方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对他来说真是万幸。这里是久负盛名的“西北戏曲学府”,有着革命的传统、战斗的传统、艺术的传统和学习的传统,有着马健翎、黄俊耀、史雷、王依群、王小民、李正敏、任哲中、李瑞芳等一大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德艺双馨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方面的大师级艺术家,你若进到这里稍加用心,就会受益匪浅。张晓斌是有心人,更是用功之人,所以在这个学府里就自然成长起来。通过几十年的刻苦学习和不断积累,他也将自己锻炼成一位无愧于“西北戏曲学府”的艺术大家,不仅为养育他的学府奉献了华章,也为秦腔观众留下了集知识、学术、史料,更兼文学价值于一体的百万文字。   该书的史料价值体现在记述了秦腔在现代发展演进的历史。例如:在第一部“追溯篇”中,所写的毛泽东倡导新秦腔,周恩来关爱陕西戏。戏剧家田汉来陕西调研,程砚秋来西北考察,马健翎编创新剧目等,既缅怀了老一辈革命家关爱边区文艺和秦腔事业的往事,追述了戏剧大家、表演大师与陕西戏剧界的交往,同时也回顾了为秦腔艺术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们的艺术人生,为陕西戏剧在现代的发展理清了脉络,使读者对陕西戏剧特别是秦腔在现代史上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志要篇”中,记叙了三秦戏曲界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出现的重要人物,记叙了社会各界名人与陕西戏曲界的交往关系,同时以亲身的经历记叙了剧团上山下乡和去部队、厂矿演出的轶事及所从事的社会艺术活动。将戏曲与社会、与大众、与生活的关系作了生动的阐释,验证了艺术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评述篇”中,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对名家的表演特色、各剧团的艺术实践、剧目创新、艺术活动等进行了评述。上述这些。都为以秦腔为主体的陕西戏剧补充了大量翔实而珍贵的资料。   该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书中对我省演艺界100多位著名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艺术家,也包括优秀剧目进行了中肯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例如:写李瑞芳的《心有真?情声自美》,写康正绪、何振中、傅凤琴的《皇家戏唱出了人情味》,写段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