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复兴之年盛开的“小花”
口述/黄健中 整理/米粒
“思想解放”运动为《小花》这样的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可能的社会语境。
《小花》这部电影在艺术上能够有所创新,在上映后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取得了成功,应该说主要得益于当时党中央提出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得文艺界人士的思想有所松动,敢于把自己独特的艺术构想运用到创作中去。
《小花》是根据当时深受欢迎的长篇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文革”期间我在干校广播里听到过这部小说的连播,最为打动我的是其中的情感。北影厂在筹拍这部电影时,人们的惯常思维依然是如何忠实于原著――其创作思想是表现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从战略防御到反攻的伟大战略思想。可是类似的片子建国以来已经拍了一百多部了,何必再拍一部步人后尘之作呢?何况影片所面对的七十年代末的观众大多对战争都没有亲身的体验,何必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拍战争教科书式的电影呢?拿到电影剧本的时候我的心中更是失望,发现它仍然延续着既有的叙事方法,毫无新意可言。我想能不能绕开这种战争片的固有套路,把战争推到后景,把战争中的人的情感推到前景?经历了十年动乱,人就像生活在情感的荒漠中一样,一部表现人的情感的电影也许会成为荒漠中的甘霖。当我心怀忐忑地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提纲拿给厂长汪洋,希望对原剧本进行修改,不想延安时期过来的老厂长思想非常开通,他满口赞许:“小黄,你喜欢求变,你大胆的去改吧!”但实际上在后来剧本的修改过程中与编剧和原作者还是经过丁艰难的磨合,各有坚持,各不退让。在这中间多亏老导演张铮不断鼓励我,他以自己的成熟老练把全组的人都拢在他的羽翼之下,让我们的创新思想和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
电影开拍后,厂里并不是特别重视,给的是黑白胶片。摄影云文耀心有不甘,他自己跑到片库里硬是找出了三大盒比利时出产的彩色胶片,十四小盒富士彩色胶片,兴奋地跑来找我说能不能拍成黑白彩色穿插的影片。我有点担心彩色胶片是不是够用,他马上拍着胸脯说:“你放心,我保证一条成功!”可见他的创作激情强烈到什么程度。后来他果真用四个晶牌拼凑起来的彩色胶片拍成了这部影片,听起来都令人难以置信。
《小花》的音乐创作是王酩,当时我们俩住在一个屋子里,总是在不停地讨论。写《绒花》那天,他突然灵感大发,从公共厕所急急忙忙跑出来,有些就写在胳膊上。一开始,我找来罗天蝉录制这首歌曲,她的中音非常好,但是我总感觉她对歌曲的演绎营造不出电影所需要的气氛,于是决定换李谷一来唱。李谷一一开始也不能进入情境,在看了样片之后她才突然找到了感觉。其实,我对《小花》的音乐还有一个构想。有一天,我找到王酩说“你能不能用一把小提琴表现一场战争?”王酩听了立刻激动不已“你为什么这样想?太好了!”可见当时我们这个剧组的很多人都秉持创新求异的创作思想,所以常常是一拍即合。
《小花》的第一批样片从黄山寄给厂里,审查的是一位著名导演。他看过样片后大惑不解,立刻给我们拍了一封电报,上面是他的审查意见:“战争片不像战争片,像桂林山水风光片,像神话故事片,建议全部重拍!”他既是艺术上的专家,也是拍摄战争片的专家,但他对这部影片表现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态度,当时给我们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怎么办呢?我们还是阳奉阴违地耍了点小聪明,在回电中推委:“鉴于季节已过,重拍再议”,先搁置起来再说。其实接到电报我们都很紧张,不敢读给摄制组听,几个主创人员就在黄山脚下看了样片。看完之后,大家都非常兴奋,我们对自己的创作仍然充满了信心。
影片全部拍摄完毕之后,1979年6月6日,北影厂党委、艺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三堂会审”。审过之后,他们大多不能接受这种陌生化的创作手法,说一会儿黑白片,一会儿彩色片,看着头都疼。其中一个尖锐的意见是:你们打过仗没有?打仗能把浮桥架在敌人的碉堡下面吗?我对他说“我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看了新影厂大量的战争纪录片以及图片资料,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在关键时刻(这样架桥)别无选择。”汪洋说小青年的东西大家不能接受没关系,咱们再请社会上的老中青专家都来看看。这样,党委审查两天后,钟惦??、李陀、郑洞天等一批专家看过之后和党委的意见完全相反,一致的叫好,尤其是钟惦??非常激动:“谁说电影上不去,这不是上去了吗?”汪洋后来还请了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来看。他讲了一句话:“这部片子到此为止,再不要请别人看了,现在社会上左的棍子还很多啊。”
197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复兴之年”,新时期电影的帷幕从此开启,《小花》也获得次年恢复举办的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陈冲)、最佳摄影(云文耀)、最佳音乐(王酩)等四大奖。电影作为一门大众的艺术,还是应该交由大众去评判。
责任编辑/翟建农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