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赴一场“狂欢”的《夜宴》
“狂欢化”这一文学理论是前苏联文论家米?巴赫金(Bakhtin)在他的《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在其《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他又对此理论作了全面阐释。狂欢化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和渗透。由此可以看出,狂欢化来源于狂欢节。狂欢节始于公元1000-1300年之间的中世纪基督教国家,全盛于14-16世纪,即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渐渐衰退。狂欢节是一个肉体感官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反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节日。在狂欢节的广场上,人们摆脱一切约束、禁令,打破各种等级制度。纵情于食欲声色,毫不拘泥地随意交往,小丑和傻瓜、巨人和侏儒、国王和乞丐同台表演,充满了戏谑和发泄。在这里没有雅俗之分,官民之分。没有任何等级差异和距离,没有任何禁忌和约束。有的只是嬉笑嘲讽,吃喝玩乐,感官愉悦,它是一种文化乌托邦。这种自然、热烈、适情的狂欢式生活,在文艺复兴前夜,伴随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升华为一种时代精神。狂欢化的潮流席卷了正宗文学的一切领域,使“整个文学都实现了十分深刻而又几乎无所不包的狂欢化。”
《夜宴》×2006)是导演冯小刚继《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手机》X2003)、《天下无贼》×2004)之后的又一贺岁片力作。长期以来,冯氏贺岁片以其幽默的台词、戏剧性的效果占领国内一部分电影消费市场,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从《夜宴》开拍伊始至今,冯小刚及其制作方都宣称这将是冯氏贺岁片的一部转型之作,改变以往轻松、幽默的都市喜剧风格,将制作出一部严肃、悲情的古装宫廷悲剧。诚然,《夜宴》以中国五代十国为背景,影片的色彩格调也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冯氏贺岁片。这样的一部悲剧看来很难和狂欢节上的庆贺、仪式、欢笑、纵情联系在一起,然而,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批判和反抗,它代表了一种平等的、世俗化的生活。蕴涵着一种反抗性的力量,以自身的存在与活力反抗一种看似合理而实为虚假的生活,否定权威,颠覆传统,解构经典。本文就从《夜宴》的戏拟性和怪诞性两大特点来阐释其中的狂欢化色彩。为此片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戏拟性
在狂欢节上,先前存在的等级关系和官衔差别统统暂时取消,人们在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满足,暂且忘记了自己原有的身份。暂时生活且陶醉于这种表演之中。正是因为旧的等级制度的取缔,人们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摹拟讽刺的对象,被摹拟的话语与摹拟话语交织在一起。使一切话语都成了相对性的,形成多语并存现象。巴赫金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可被摹拟的地方,亦即自己可笑的方面,因为一切事物无不通过死亡获得新生,得以更新。”在艺术的摹仿中,如果采取的是滑稽可笑的形式。其效果往往会具有批判揭露的性质。这样的手法一般称为戏拟。英文中parody一词就是这个意思,其原意是对叙事诗进行喜剧性模仿,或故意引用悲剧片段来制造笑料。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亨利?菲尔丁的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对萨缪尔?理查德森书信体小说《帕米拉》的戏仿: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对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戏仿: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对同名的格林童话的戏仿。近年来影视作品中也出现了不少的戏仿之作,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戏仿和许多以“戏说”为名的古装剧。甚至包括前一阶段在网络上盛传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电影《无极》的戏仿(或者说是恶搞)。看过这些作品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戏拟的目的肯定不是重现亦不是单纯地摹仿,而是在摹拟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否定、对权威的颠覆、对经典的解构以及对一切神圣物的不敬、歪曲和亵渎。
自2006年9月14日《夜宴》在首都北京首映以来,观众对此毁誉参半。在《夜宴》电影官方网站上,观众从不同的视角评论该片。当然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对故事情节的追源。不难看出,《夜宴》的情节来自于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有部分观众竟指名该剧是在“剽窃”莎翁,其实连导演自己也毫不遮掩地说是“和莎士比亚做了一次爱”。不可否认,该剧有着和《哈姆雷特》旧似的剧情:皇弟弑兄篡权娶嫂,太子设计揭露阴谋复仇,剧中的大背景都可以用“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来概括。然而笔者认为,《夜宴》和《哈姆雷特》的相似只是表层上的,其中还有很多地方大相径庭,《夜宴》无时无刻地不在戏仿《哈姆雷特》,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和语言上对《哈姆雷特》的颠覆与解构。
《哈姆雷特》写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为了颠覆中世纪漫长的黑暗,摆脱长期以来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剧中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剧中不止一次地赞美人的伟大。“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