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经验.民族历史
[摘要]导演库斯图里卡是巴尔干电影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深受戛纳、柏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青睐,屡屡摘得桂冠。新世纪,库斯图里卡将视线投向纪录片,相继创作了《巴尔干庞克》和《马拉多纳》,以真实的个体经验/体验来揭示出民族历史深处的创伤/执着,从而具有民族生存志的意义,并与第三世界的许多现实体验感受深深切合。
[关键词]巴尔干电影 库斯图里卡 《巴尔干庞克》 《马拉多纳》
从2001年的《巴尔干庞克》开始,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创作有着一个奇妙的转折,曾经充满激情、天马行空式想像的魔幻主义风格突然让位于真实记录为主的纪录片,并且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巴尔干庞克》《马拉多纳》两部纪录片相继在戛纳电影节上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巴尔干庞克》记录库斯图里卡组织的一个摇滚乐队“无烟乐队”的日常生活和西欧多国的巡演。在拍片同时。库斯图里卡也出现在乐队演出中。同样,乐队也出现在库斯图里卡电影的拍摄中,如《黑猫白猫》。只是因为乐队成员的生活,演出。成长的历史和巴尔干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完全同步,甚至可以说他们这个乐队的成员就是一群普通的南斯拉夫人,经历着分裂、动荡、经济萧条……于是,影片便有了时代,民族的象征性。2008年完成的纪录片《马拉多纳》将一个民族偶像/“上帝”展示在观众面前。影像中两个人之间的相似将巴尔干民族性格和拉丁美洲典型性格融合在一起展示了他们那激情、狂野,充满理想主义的一面。相比于《巴尔干庞克》《马拉多纳》更强调集体经验,人物置身于分明的政治漩涡之中,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从而逼近了历史的纵深。
乐队西行,球王返乡
《巴尔干庞克》在影片开始就以字幕的形式揭示出,“在南斯拉夫玩摇滚乐的,早期都是从警察或军人家庭第二代出身;而到1980年代的‘无烟乐队’一代,却像社会学家普希金所说,是从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一代”。他们的音乐不再是因为精神空虚而产生的焦躁,莫名的紧张、愤怒,而是对变动不居现实的直接反应。他们在欧洲的巡演过程中唱的都是在波斯尼亚、黑山、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地区生活的切身感受,是摇滚形式演绎的“荷马史诗”。影片中,乐队鼓手库斯图里卡的儿子一般在小咖啡馆里表演/展示,交流击鼓的;贝司手不断地奔走于葬礼,以此度日;键盘手在眼镜厂上班,把机床当成乐器在练习;手风琴手自己动手做手风琴音箱,结果成为一个优秀的琴匠……音乐在南斯拉夫具有特殊的意义,更接近于吉普赛民族对音乐的理解,热爱。或者说音乐就是生活的全部。影片中随处都是这样的镜头:黑白胶片中,简陋的屋子,年老的母亲走进来抱怨,如果没有钢琴那怎么活。下一个镜头就是母亲坐在钢琴前随手弹了几个音符,接着是流畅的乐曲,然后儿子在一旁坐下,给母亲的旋律加了和弦,影片弥散着一种平静和满足。接着,父亲也在边上坐下,六手联弹。一旁沙发上的两个女孩夜晃动着身体打着节拍,沉浸在音乐中。音乐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影片中,看似玩世不恭的小库斯图里卡严肃地提到,“白人有英式摇滚,黑人有自己的蓝调跟饶舌乐,南斯拉夫的音乐是什么?”然后是在小咖啡馆里,鼓手在和大家交流音乐的镜头。在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世界里。吉普赛风格是其音乐的底色,在此之上集合了东欧古典音乐传统与巴尔干半岛多种族聚集后复杂的民族风格以及现代乐团的舞台表演方式,交织成特的巴尔干庞克风格,苦乐参半,痛苦又豁达。影片中,摆脱了铁托体制束缚的乐队能真正以音乐为“生”,他们能通过影片中的这次巡演在柏林、巴黎等处挣钱并且给家里人带来许多国外买的礼物,带来许多欢乐!
《马拉多纳》是库斯图里卡带着摄制组和球王马拉多纳一起经历一段返乡溯源之旅。开始是已成为人民心目中上帝的马拉多纳回到老家。镜头中是一个生涩的勤奋练球的男孩,少年马拉多纳。卑微的出身,不断的努力,赢得球场上主力位置。然后是社会底层的身份自觉他选择了平民的博卡青年队。但是真正奠定了“上帝”位置的惊人之举是1986年的世界杯,马拉多纳带领阿根廷队战胜了著名的“马岛之役”“胜利者”英格兰队,捧起大力神杯。影片中,导演和球王有着共同的敌人。有着相似的族群意识,再加上大量的导演自身作品片断在球王经历的讲述时的出现,更是将两者的经验和意识融合在一处。
经验/体验中现实的短暂,过去、未来的无限
身在南斯拉夫,必然经历着令人不安、绝望的一段日子。影片中,铁托的死,通过在柏林的演唱会现场视频的方式被呈现。在乐团演唱以球迷身份怀念南斯拉夫足球英雄法哈托维奇的歌曲时,剪辑了南斯拉夫强人铁托元帅逝世时“草木含悲、万民垂泪”的经典场面,一个国家的分裂史就此开始展开,而这种真实表现的情绪在作者的作品如《爸爸出差时》《地下》、《黑猫白猫》中是截然相反的。当然,对于这段“血雨腥风”的日子,导演也以诙谐的“剧中剧”来表现。“无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