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民族音乐的沃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根植于民族音乐的沃土   中国音协主席、作曲家傅庚辰曾这样评价刘炽:“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刘炽一生创作了14部歌剧、上千首歌曲、多部器乐曲,以及舞蹈音乐、话剧音乐、广播体操音乐。   在聂耳、冼星海开创的中国新音乐道路上,刘炽行进了60年,他的足迹闪亮着,给人以启示。刘炽总结他的歌为什么受人们欢迎,说了两条,一是爱国情,二是民族音。也就是他创作的根在民族音乐的土壤里,而在乐歌里呈现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这不仅给他的创作以鲜亮的艺术特色,也是他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炽说:“我是喝民间音乐奶水长大的。”   刘炽的出生地古都西安,可以说是个音乐城,每年夏末秋初,农村的一些民间艺人便进了城,西安四处便回荡起眉户调来。刘炽这个四五岁的娃娃便追逐着眉户音乐奔跑着,一次跑远了,摸不着家了,“哇”地一声哭了。   西安有的是戏园子(剧场),他从小最爱钻戏园子看秦腔。他家附近的山西会馆来了蒲戏戏班,他去看;来了汉剧团,他也去看。“九一八”事变后,11岁的他曾在乾县当过没有枪高的小兵,在那里看了两个月的秦腔。著名演员王文鹏的唱腔他一句一句地学,竟能把当时演出的《劈门卖画》、《五丈原》、《火烧葫芦峪》、《孔明祭灯》等节目的主要唱段全都背下来。   西安有着隋唐燕乐流传下来的支系――古乐,亦称鼓乐。全城的古乐有十七八家,分道、僧、俗三派,常在庆贺丰收或举行乡会、庙会时演奏。9岁那年,刘炽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去三仙庙打扫佛堂。三仙庙有支古乐队,领头的富振中便是西安古乐僧派中的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写过十几部类似交响乐的大型古乐。刘炽便跟富振中师傅学习笙、云锣、全部打击乐和佛曲领唱。另外还向乐队中的王六爷学习吹笛子。聪颖和刻苦,竟使刘炽挑起了乐队的大梁。农历6月17日,各路古乐队朝庙拜佛。刘炽担任三仙庙古乐队的笛子领奏和佛曲领唱,而在这音乐的盛会中崭露头角。   刘炽15岁便参加红军去了延安,在红军人民剧社歌舞班里,他跟剧团里面的民间艺人曹洪、刘子云、方宪章学习道情、山西和陕北民歌,学习秧歌。1939年5月他考入延安鲁艺音乐系,成了冼星海的弟子。第一次作曲作业,他竟酿出一曲《陕北情歌》来,那眉户调、秦腔的韵味和陕北民歌的风格新鲜,星海老师在作业上批上个“好!”刘炽受到了很大鼓舞,从此对民间音乐更是情有独钟。然而使他自觉地、理性地把民间音乐作为事业的追求并给他音乐创作道路以很大影响的,还是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成立。   搜集、整理、研究中国民歌,发展民族音乐,这大抵是延安音乐工作者的共识。许多人都在从事这项工作,如郗天风、吕骥、李丽莲都在研究着绥远民歌。1940年初,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陕甘宁边区的音乐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这一新课题,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便应运而生。   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附设在鲁艺音乐研究室内,集中力量工作的正是在音乐研究室工作的五个年轻人:安波、马可、刘炽、关鹤童、张鲁,他们有意于中国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恰是志同道合。当时他们正在分析研究俄罗斯强力集团五位作曲家的作品及其创作道路,而形成了民歌五人小组。民间音乐研究会的拼音字母为MH,而他们五个人对眉户戏都有浓厚兴趣,于是有被人们称为“眉户五人团”,而在延安小有名气。   延安附近的民歌并不太丰富,刘炽便在山道道上,骑在驴背上记录绥德、米脂脚夫唱的民歌。1942年2月,刘炽与安波、张鲁、关鹤童随“河防将士访问团”去绥德、佳县、吴堡等地去慰问保卫黄河的将士,同时努力搜集民间音乐,经记谱、整理的民歌和民间乐曲就近500首。在米脂,刘炽记录名艺人常毛儿用唢呐吹奏的一曲《凤凤铃》,后来那悲壮的旋律被改编为《哀乐》;在吴堡黄河的渡船上,刘炽与关鹤童记录了老艄公“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豪迈放歌,以至有了后来的《黄河船夫曲》;在佳县,刘炽采集了山西民歌《捡麦穗》,后来用于歌剧《白毛女》杨白劳的一曲《十里风雪》。1943年秋,刘炽从延安步行300多里到驼耳巷,拜杜兴旺师傅学习道情,尔后有了那一曲《翻身道情》的传世。抗日战争胜利后,挺进东北,刘炽又热情地搜集东北秧歌、二人转和双城皮影戏音乐,特别是后者为歌剧《火》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音乐素材。解放后,在北京听曲艺、学曲艺;去新疆搜集《十二木卡姆》;到江西采集大余采茶戏、赣州民歌、兴国山歌;赴云南,记录花灯戏、少数民族的民歌……他所搜集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有3000多首,经他仔细分析整理的就有200首。恰如刘炽所说,“民歌长成了我的肉”。搜集民歌时,他以记谱为辅,以学为主。先学它的血肉,再学它的灵魂,然后记下它的躯壳。记完后,又像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