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绪论PPT.pptVIP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病学-绪论PPT

3、主干学派: 叶 桂 薛 雪 吴 瑭 王士雄 (1)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1667—1746) 清代江苏吴县人(今苏州市),祖籍安徽歙县。 著温病学奠基之作《温热论》及《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又名《三时伏气外感篇》)、《叶氏医案存真》、《叶氏医案未刻本》、《叶天士晚年医案》等。 《温热论》(1746)的主要贡献: A、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伤寒区别; B、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C、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等; D、确立了温病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 E、论述了妇人温病诊治。 《临证指南医案》(1766)由其门人辑录而成,记载了大量临床验案。 该医案夹叙夹议,保留了叶氏对温病的一些简要而精辟的论述。 (2)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又号一飘,因其居处名扫叶山庄,故晚年又号扫叶老人,(1681--1770) 清代江苏吴县人 主要著作有《湿热病篇》《日讲杂记》《薛生白医案》《扫叶庄医案》等。 温病学教研室 温病学教研室 温病学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其辨证体系又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故现将其和伤寒、金匮同归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第一章 绪论 一、? 温病学的涵义 研究对象:温病 研究内容:发生发展规律、 预防、诊治 外延: 一门临床学科 内涵 1、人类的健康需要 2、温病学发展和提高的需要 3、其他临床课的需要 二、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三、温病学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如下几个时期: 战国—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近现代发展时期(成熟和快速发展期) 《素问?六元纪大论》有“民疠温病”的记述——首次对温病病名的记载。 《素问?热论》说:“今乎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将温病隶属于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病因方面,多源病因说。 寒邪; 时行之气; 疠气(厉气、戾气)。 伏寒化温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季感受寒邪是来春发生温病的外因 《素问?金匮真言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阴精不足是导致温病的内因 伏寒化热,过时而发——“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论》 晋代?王叔和,提出寒邪“中而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上述系列论说,为后世伏邪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时行之气——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应寒而反暖),是导致温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疠气——《肘后方》:岁中有疠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诸病源候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内经》、《伤寒论》中有较详细的关于温病脉证的记载。 《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指出了温病初起热象便盛的证候特点。 治疗上: A、提出了治疗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 《灵枢·热病》:“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B、逐渐从针刺治疗为主过渡到方药治疗上来: 《灵枢》记载有热病主穴五十九腧。 《伤寒论》:方 《肘后方》:黑膏方,治温毒发斑,大疫难疗。 预防上: 重视正气的御邪作用,从避其毒气,逐步发展到用方药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 《肘后方》记载:屠苏酒预防温病之交相染易。 (二)宋代——金元: (变革发展期) 1.特点: 对温病认识逐渐深化,在理、法、方、药上都有重大发展,使温病逐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 ①宋代:重视《伤寒论》,因此一些医家既推崇仲景之旨,多用《伤寒论》方治疗温病,又能变通其法,反对墨守经方,一成不变。 2.相关学术观点和思想举例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1086)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100) 朱 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107) 郭 雍《伤寒补亡论》(1186 ) 如韩祗和批评那些因仲景方中无加减,“竟不能更张毫厘”的习俗,甚至主张“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 庞安时以桂枝汤为例,因时、因地、因人加减,为活用经方作出了示范。“如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地偏暖处,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麻黄、青龙内宜黄芩也。自夏至以后,桂枝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