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题库 - 玄奘大学历史学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史’题库 - 玄奘大学历史学系

「中國通史」題庫 請注意:詩無達詁,史難定論,各家論證不一,所附提示及書目僅供參考,建議更求延伸閱讀: 一、有關中華文化的起源,有謂是一元的,也就是說文化起源於單一中心,再由中心向外擴展;但也有學者認為是二元的,甚至有人認為是多元的,請試從考古成果及文獻資料加以論證。 提示:中華文化的起源的一元論主要是從古史傳說黃帝以下的帝系而言,所謂夏、商、周「三代之美」遞相而下,即暗示文化一元論,加上道統論出,更傾向一元起源思考。近代民族主義興起,以黃帝紀元的革命刊物隨之而興。拜考古學興起之賜,就新石器時代文化言,即有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龍山文化的黑陶,表徵中國在史前至少有東(龍山)、西仰韶兩個文化圈。隨著考古發掘的啟示,中國新石器文化圈至少有中原、山東半島、長江下游、漢水與長江中游和遼河流域五大區塊。另有許倬雲的六大文化圈說、蘇秉琦大六區系說。 參考書目: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漢聲出版公司,2006年,頁21-30。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 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期28(1997年12月),頁1-77。 甘懷真,《中國通史》,三民書局,2007年,頁7-8。 二、試由《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一族活動情形,及目前為止的考古所得,推論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形成。 提示:《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一族活動情形,截至目前尚無明確的考古資料可以佐證。所有「可能時期」和「可能過程」大抵只能依靠後人想像或古史傳說。黃帝是古史記載中偉大的領袖人物,夏、商、周三代都是黃帝的後裔。就考古資料推斷,中國應已進入新石器時期,或仰韶和龍山文化時期。但這只能說,係出於「證據決定結論」,推論成分高。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司馬遷認為黃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四民,度四方。」給予很高的評價,成為後世「集體記憶」的絕佳材料。 參考書目: 甘懷真,《中國通史》,頁16-17。 樊樹志,《歷史長河─中國歷史十六講.關於炎帝、黃帝的傳說》,聯經出版公司,頁10-14。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 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期28(1997年12月),頁1-77。 三、試就「中國」觀念的形成,申論之: 提示:中國在經歷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各政治集團的互動,開始出現一個空間觀念,此即後來的「天下」。周人克商,自認為與夏同祖,因此理所當然的取代東夷的商人,而為中原的盟主。周初營建東方的雒邑(洛陽)是為成周,這是為了作為東征以及日後聯繫東方的根據地,也是因為當時人認為洛陽是天下之中。想要成為中國的共,也理當建都邑於此。這是為了取得合法的統治地位。公元1963年發掘出的一件青銅器,上有周成王提到周武王曾說:「余其宅茲中國。」《尚書.梓材》中也有周成王所謂:「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記載。史書與銘文相互印證,說明周武王統治的地域為中國。這是現有史料可見諸最早的記載也是中國觀念的源頭。 參考書目: 甘懷真,《中國通史》,頁20-22。 王壽南主編,《中國通史》,五南書局,2005年,頁8-12。 四、《禮記.禮器》云:「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試就所知及考古資料舉證,討論《禮記.禮器》所說的可靠性。 提示:從新舊文字史料來看,考古學者張光直認為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大同而小異。大同者,都是中國古代文化,具有共同的大特徵;小異者,代表地域、時代與族別之不同。是以《禮記.禮器》云:「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禮記》一書應有相當高的可靠性。 參考書目: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頁20-21。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頁396。 五、試就樞軸突破的概念,申論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的思想突破: 提示:樞軸突破是雅斯培提出的概念,指人類文明之初,並無反省的思想,直到某一文化的成員對生存的意義提出問題時,人類的文明遂得以出現。在中國是孔、孟。但許倬雲認為中國文化出現反省時,應更早於孔孟,而在周人代殷之際,而有「天命靡常,唯德是親」的反省。下一個突破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禮壞樂崩,宗法制度崩潰,舊的體制無法滿足實際需要,必須尋求新的突破。而孔子將人道普遍化,將行於貴族的禮樂觀念普化於大眾之間。而整個春秋戰國時,是歷史上少有的變動期,更促長諸子百家的思想。孔子在禮的問題上作出轉向仁的哲學突破;墨家主張尚儉和非戰;老莊則超越禮樂和仁義,主道重返於道。 參考書目: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頁63-69,125-156。 余英時,《軸心突破和禮樂傳統》,收入《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時報出版公司,2007年,頁70-95。 甘懷真,《中國通史》,頁37-38。 六、自從秦漢建立皇帝制度以

文档评论(0)

guoxiachuan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