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络腧穴绪言PPT
经络腧穴学
针灸基础教研室 马小顺
針(Acupuncture)
灸(Moxibustion)
针灸的起源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针灸,是由“针”和“灸”
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
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
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
治愈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
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
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
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金属针具出现了大大的推动的刺法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
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後來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艾草与艾绒
艾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葉面是綠色的,葉背長了許多白毛,上面葉子的邊緣反而是平滑的。莖葉上都有油腺,會散發出特別的香氣。嫩葉可吃,老葉可做成艾絨,針灸時當藥來用。
艾叶饮片
艾绒
涂大蒜汁
置艾炷于腧穴处点燃施灸
艾炷燃剩2/5或1/4后去除
易炷再灸
涂大蒜汁
置艾炷于腧穴处点燃施灸
艾炷燃尽后去除
易炷再灸
置蒜片于腧穴
蒜片上置艾炷点燃施灸
隔附子饼灸
实按灸
拔罐法在民间根深蒂固流传很广
曾经几乎人人都会
拔罐的最高境界
以上各种方法,一般留罐10一15min,待施术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麦粒肿
按摩耳廓,消毒。固定放血部位(耳尖、太阳),三棱针点刺2毫米左右,挤压放血5~8滴,用消毒棉球吸附出血,一天3次。体质好、麦粒肿大,每次可15滴左右。
扁桃体炎
咽喉肿痛
少商点刺放血
少商点刺放血
1、操作方便 2、经济安全3、疗效明显4、适应证广
针灸的特点:
针灸学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三)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
马王堆三号汉墓---“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
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为主要内容
《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
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
故被称为“针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黄帝内经》的贡献
1、创立了经络学说。
2、提出了九针并论述了九针的名称、用途和操作方法。
3、论述了骨度分寸。
4、确立了160个左右腧穴的名称和定位
5、阐述了针灸的补泻原则及禁刺部位。
《难经》的贡献
1、充实了经络理论,创建奇经八脉系统。首先提出了奇经八脉的概念,并叙述其生理作用,循行起止、病候。
2、发展了腧穴学说,最早提出“八会穴”的名称。
3、重视针刺手法的探讨,最早记录了针刺提插补泻,以及五腧穴的补泻法。
东汉到三国时期东汉初期,涪翁著《针经》(已佚) ;汉末名医华佗,并著《枕中灸刺经》(已佚)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魏晋的医家皇甫谧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3部托名黄帝的著作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撰成《针灸甲乙经》。
(三)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针灸甲乙经》
1、《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体系较完整的针灸专著,对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影响巨大。
2、它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3、于公元6世纪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是最早传到国外的针灸著作。
葛洪撰《肘后备急方》,
收载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
灸方,大大地推动了灸法的临床应用
孙思邈绘制了明堂三人图
(三)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王焘的《外台秘要》和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收录了大量的灸治经验
北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
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著
《备急灸法》,
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等
金代何若愚创立的
子午流注针法,提倡按时取穴法
针灸铜人
1.“天圣铜人”:王惟一所铸造的铜人,是已知中国最早的针灸模型 ,两具铜人,—具放在翰林医官院,一具放在大相国寺。一具据说至明正统年间被
毁,一具据说于北宋亡时被
相国寺僧人藏匿,至今仍埋
在开封地下。
2,“明正统铜人”:明正统八年,明英宗因天圣铜人年代久远,“错暗而难辨”,命令重新制模,仿前重作,制造出“明正统仿宋天圣针灸铜人”,是现存最古老的针灸铜人。八国联军时,明正统铜人遭到俄军劫去,后辗转流传回俄国,现存于圣彼德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明嘉靖铜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铸成,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1522-15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