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性格与宿命:纵横官商两道的奇才胡雪岩成功之道
性格与宿命:纵横官商两道的奇才胡雪岩成功之道
胡雪岩,他出生在晚清的徽州。
家乡在徽州
胡雪岩的家乡在徽州绩溪,他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奠定了他接下来所展开的整个人生图画的图画背景。那么作为胡雪岩家乡的徽州,提供给胡雪岩的是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呢?
乡愁,就像是一碗陈年的老酒——上世纪60年代初,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叨念着自己的家乡——徽州。在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那本《胡适口述自传》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故乡和家庭”,而接下来的第一句就是“我是安徽徽州人”。在书中,胡适描述了很多关于家乡的事情。对于徽州的山山水水,这位儒雅的徽州人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徽州,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即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但是,如果你认为徽州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徽州事实上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由这“一府六县”所孕育出来的,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而最终形成的一个地域文化体系——徽州文化。
万山丛中的徽州原来只有很少的山越人居住,他们彪悍尚武。然而到了东晋以后,这里的一切就都发生了变化。地处中原的五大古都,历来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中心。所以每当遇到政权更迭的动荡年代,中原的大族往往举族南迁。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唐末五代的安史之乱,以及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形成了历史上三次大的迁徙高潮。由于山重水复、易守难攻,徽州也就成为中原士族十分理想的避难场所,最终使这里成为了中国封建时代罕见的移民社会。
当年那些失去特权的中原大族,惊魂未定地踏上徽州这片陌生的土地时,在感怀身世飘零的同时,却是已经在为后世子孙构筑未来的生活了。为了保存在战乱中侥幸存留下来的血脉,这些中原士族聚族而居,一姓相传,而千年不乱。经过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和苦心经营,位于皖南的这个偏僻山区,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宗族社会。
按理说,在徽州这样的桃花源里自然是可以过着“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逍遥日子。但是,时间一长,生存的现实问题就出来了。
我们知道徽州地处在皖南的低山丘陵地区,这里确实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但是徽州的可耕地却是非常之少,向来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庄园”的说法,农耕环境十分恶劣。而作为一个人口不断涌入的移民社会,再加上多年以来休养生息的结果,徽州的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也就变得越来越尖锐。进入明清以后,徽州本地一年所产的粮食,却只能养活这里十分之一的人口。大量额外的粮食,则需要从几百里之外的苏常地区乃至于千里之外的湖广地区搬运过来。
这时的徽州人,不得不将目光再一次投向了大山之外——本就来自于山外的徽州人将再一次走出徽州。对于当时的徽州人来说,走出徽州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科举入仕;还有一条就是去做生意。能够科举高中的人自然从来都是少数,更多的徽州人则自愿或是被迫最终选择了去做生意。迫于生计,同时也是为了向外发展,一代代徽州人就这样,走出大山,四方求食。
一位少小离家的徽州人充满感伤地说:“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不管以后如何兴旺发达,在最初离开土地时,徽州人无不四顾茫然,孤独而彷徨。就这样,一则流传于徽州民间的谚语也就出现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丢,竟然也就丢出了中国历史上明清之际最大的商帮——徽商。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做得生意,儿啊,娘的心头肉
做不得生意
在外成鬼也孤幽
四方求食,草儿飘悠
做得生意,儿啊,娘的心头肉
做不得生意
在外成鬼也孤幽
很明显,一个徽州少年,在他长大了走向社会,开始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参加科举,就像今天的青年人参加公务员考试一样;无法参加科举或是科举失败的徽州人,就会选择去经商。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我们翻阅中国近四百年来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明清时代,徽州这个地方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支极度强大的商帮——徽商。而就在同一个时期,从这里走出去的进士、状元,在全国也是最多的。这样徽州人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商养官、以官促商,官商结合的传统。所以自古以来徽商中人多“官商”,从这样一个环境之下走出“红顶商人胡雪岩”,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徽商多官商,因此徽商体现出来的另一个特点就在于他们一贯就有着“贾而好儒”的文化传统,所以徽商又被称之为“儒商”。在徽州一直都有着“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说法。在我所生活的曾经属于古徽州的婺源,即便是到了今天,民间也仍然有着“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这样劝人好学的谚语。
如果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角度来看,明清之际的徽州人可以说是自觉地做到了这一点的——而且在事实上也如我们所见,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