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迷胡音乐纵横谈
迷胡亦称“曲子”或“清曲”,是一种以民歌的连接而发展起来的由民间说唱过渡到戏曲的音乐形式,通称牌子音乐。
迷胡流传于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广大地区,而以陕西关中最为普遍,是西北人民最喜爱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
迷胡音乐委婉动听、丰富多彩,具有抒情迷人的音乐魅力。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圣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在毛主席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曾采用其优美的曲调,改编和创作了许多反映当时现实斗争生活的新秧歌剧。马健翎同志是利用迷胡为现实服务的先行者,他的杰作《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等剧,由于戏剧内容和音乐形式和谐、朴素的结合,因而在群众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大化、李波、路由等同志合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更是在迷胡音调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全新作品。全国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近十年来,陕西地区又陆续产生了《梁秋燕》、《罗汉钱》等许多为当地群众热爱的新迷胡剧。它们在许多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迷胡音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这一音乐形式的向前发展。迷胡音乐潜藏的丰富表现力是毋庸忽视的,只要我们肯于钻研,勤于创造,定会促进民族新歌剧的更快成长。
“眉户”还是“迷胡”
一般人也有称“迷胡”为“眉户”的,据说是因陕西太白山北麓的眉、户二县有著名的“曲子”而来。此说并不确切。此二县流行有“曲子”,也颇普遍,这是事实;但比起东府二华(即华阴和华县)来,无论从流行广度或演唱水平来看,都还相差甚远。二华乃周初郑地,郑人善歌,所以孔子说:“郑声淫”(“淫”在此是多的意思)。当地人民至今仍有爱唱的传统,十之八九都能哼唱迷胡。华阴的竹峪口、土落访、西阳村、东栅村、赵坪村,华县的老关台、北沙村、南沙村、田村等地更是出名的“迷胡窝子”。东府许多出名的迷胡艺人,也以二华居多,如华阴的宁守娃(旦)、刘良娃(旦)、赵长何(生)和华县的杨杰(旦)、李应斌(旦)等。此外还有张志忠(又名各罗)、吴思谦、安世杰(即安老四),更是该地能弹会唱、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望的杰出的清唱家。于此可见迷胡在当地何等普及。
“迷胡”究作何解?西北研究文字学的党晴梵老先生在一篇谈曲子戏的短文里曾经讲过: “所谓‘迷’,是说它有感染的力量,而足以使人系念。‘胡’是“侯’的音转。‘侯’又是‘偶’的音转……为什么把玩耍的做戏假人,叫做‘木偶’、‘泥偶’(见《庄子》)呢?因为‘偶’和‘耦’通,‘耦’是两个农奴耕田,一推一换,把‘偶’字当对偶讲解,就是根据这个意思。又有‘?i’字,是耘田,就是锄草,也和‘耦’字音近。在古代语汇不大完备的时期,就把演戏的人叫做耦、耘。后来为了有分别,就把耒旁的‘耦’、‘?i’改成人旁的‘偶’,‘优’了。还有‘侏儒’又是大奴隶主的俳优(即演戏的人)所畜的,‘侏儒’又是‘胡’的复缀。”可见“迷胡”一词即指迷人的戏剧而言。一般民间艺人虽不懂文字学,却也多以此意作解,他们称迷胡是“迷迷糊糊的戏”(即指其缠绵动听);而迷胡音乐的确富有迷人的特点。从简化汉字的观点看,“迷胡”二字好写易认,也更合适。因此,还是称为迷胡更为贴切。
迷胡的名称,当然不是研究问题的关键,笔者所以提它出来,只为还它一个庐山真面而已。
民间的“迷胡”音乐生活及其演出形式
民间的迷胡音乐生活相当繁盛,陕西关中地区的大部分农村都有农民自动组织起来的“自乐班”(演唱迷胡和秦腔),成为农村文艺活动的核心。过去的所谓农闲季节――秋冬之间,特别是春节前后,迷胡的演唱活动极为频繁。平常,在农民家庭“过事”(生辰、婚丧礼仪等事)或村社集会,也都有这种活动。农民热爱迷胡的程度不亚于秦腔或其它梆子戏,因为它的内容平易近人、生动有趣、唱词清晰、音调缠绵,男女老幼莫不为之迷恋。民间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传说:
庙会上的迷胡戏开了。一位农民忙跑回家对妻说:“戏快演了,快弄点东西吃了好去看。”妻说:“外边锣鼓真吼,我也要去,饺子早包好了,就等着你呢!”于是她马上把饺子下到锅里。外面的锣鼓越敲越响,丈夫急得要命,跑到锅边用笊篱一捞,饺子一个也没有。丈夫又急又气,大声喊叫起来,妻赶来一看,可不是嘛,她只急于看戏,却把饺子下到水瓮里去了!丈夫不耐烦再等,就饿着肚子往戏场跑。妻子听见外面的“胡呼”响了,跟着赶上去,那知脚还未伸出大门,睡在床上的娃却咿呀咿呀地哭起来了,妻子只好把娃抱走。赶到戏场,人们一见她就大笑起来,笑得她怪不好意思,过了半天,才发觉她手上抱的不是娃,原来是一个枕头(转引自李静慈先生的《谈西北迷胡戏》一文,文字略有删节)。
这其实是一则笑话,自不必全信,然其表示群众热爱迷胡的精神则是千真万确的。
迷胡有两种主要演出形式,即“地摊子”和“高台戏”。前者又称“板凳曲子”或“坐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论余华书写暴力的叙事策略及其原因.doc
- 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用乐的三种观念.doc
- 论原版电影对西方文化导入的积极作用.doc
- 论在手风琴上如何演奏巴赫键盘作品.doc
- 论在音乐体验中的“时间.doc
- 论赵信在北宋绘事中的作用.doc
- 论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发展中传统音乐思维的丢失.doc
- 论中国动画影片的音乐.doc
- 论中国动漫产业的“羊”模式.doc
- 论中国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之二《题破山寺后禅院》.doc
- 2024六年级英语上册Module2Unit2TherearelotsofbeautifullakesinChina说课稿外研版(三起).pptx
- 2021年新安全生产法培训课件.pptx
- 2025年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一个销售总监的工作计划.pdf
- 肝炎学习课件.pptx
- 2025年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英语2014-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摘选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docx
- 智慧广场-简单的重叠问题(课件)-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学制)(2024).pptx
- 2025年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改革创新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