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是孤独的猎人
[摘要]本文主要从影片的叙事手法、主题意象和人物心理等方面,试图对《钢琴课》与《钢琴教师》折射出的女性意识进行比较性研究,旨在解读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的结构技巧。主题深度和道德审美尺度,分析西方电影作品如何在后现代女性批评韵语境中运用古典钢琴音乐这个怀旧色彩浓郁的艺术元素对人类――尤其是女性作为卦闭孤独的个体――的生存环境、心灵状态以及不同的命运轨迹进行视角独特的写照和关怀。
[关键词]叙事手法 主题意象 人物心理 女性意识 女性批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音乐可以净化人类非理性的激情。”也许,西方二十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问世的两部涉及古典钢琴乐的女性主义电影――《钢琴课》和《钢琴教师》一可以作为这一句广为流传的西方箴言最贴切的注脚。因为,这两部以女性为题材的经典电影,都试图借助古典钢琴来平息和抚慰人类心灵所蕴藏的激情,即,那些狂野、深邃、不愿受羁绊的欲望,令人不安地蛰伏在人类潜意识的原始森林里。而一个人的心灵,则像孤独的猎人,在这片黑暗的丛林里逡巡,追逐着自己的目标,却也随时可能沦为别人的猎物。这是一个浪漫而残忍的比喻,应了《钢琴教师》原著作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说过的那句话:性就是暴力。
与骚动不安的性本能相比,具有古典风格的钢琴乐可谓是秩序井然,宛如牧歌。所以,当影片中内心早已是乌云压城的女主人公依然用她们优雅修长的双手,在黑白分明的琴键上一丝不苟地演绎古典乐的时候,冲动和理性之间的张力几乎到了一个令人无法承受的临界点。而片中的钢琴曲,形式严谨而刻板,犹如维多利亚时代雕花铁栅栏上攀缘的常春藤。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巴洛克风格的古典乐犹如那些散发着冷冷的金属味的藤蔓,更含蓄地倾诉了那些欲言又止的冲动。在风轻云淡的外表下,心灵可能正酝酿着一场暴雨。最后,激情竟冲垮理性的堤岸,把人推向死亡的边缘,似乎意味着“女性觉醒”的过程不无悲剧性。也许,正如在新西兰激流岛自杀的诗人顾城所言,只有无数次地穿越死亡,才能得到生命。而经历死亡的考验,也许是女性意识觉醒与再生的痛苦代价《钢琴课》和《钢琴教师》的两个女主人公,虽然隔着一个世纪,生存环境大相径庭,但其心灵和命运的轨迹,仍有不少暗合之处:其一,她们都有“失语状态”,一个是器官性的,另一个是心理性的,艾莉卡的对白很少淇二,她们都有“失衡状态”,都曾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勇气自虐或自杀,企图用死亡来丈量出生命或爱情的深度:其三,她们都有“禁欲状态”,安静地直视这个世界,目光纯粹而犀利,不染纤尘,仿佛可以把镜头击碎,洞穿所有被人类道德所囚禁的秘密的激情和耻辱。
一、琴键与金属指套
《钢琴课》(又译作《钢琴别恋》)是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于1993年执导完成的四部经典女性主义电影之一。她最初是希望把电影命名为《理性的沉睡》。也许,让理性沉睡在心底,这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故事背景取自十九世纪新西兰殖民地。那里,有深渊一般湛蓝的大海,岸边是连绵数顷深谷莫测的森林。就在这里,影片有效地借助清扬如水的钢琴声,诉说了带着一架昂贵的三角钢琴作陪嫁的女人艾达的“自我”成长与蜕变。而坎皮恩也称,想通过电影创作,开通一条与“自我”沟通的渠道。
影片开始于一段自幼患有“失语症”的艾达的画外音,一段不紧不慢、不忧不惧的内心独自,也结束于同样风格的独白,给人一种光阴倒转和生命轮回之感。而影片的高潮部分,无疑是艾达企图与钢琴同归于尽的瞬间。在海水温柔的包围下,似乎所有的挣扎和痛苦都静止了,艾达依然是那一张从来就波澜不惊的苍白的脸,像梦一样脆弱却纯粹,带着一种决绝的玉石俱焚式的勇气――仿佛死亡是如此甜蜜而安详。或许是出于一种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亡本能”,艾达在自我沉溺中获得了如释重负似的快乐。对于那些喜欢沉溺于“形而上”事物(比如音乐)的人来说,身体之于心灵,乃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所以,任何试图摆脱物质束缚的努力,都会给心灵带来一份如约而至的快乐,就像那支和弦工整而丰富的主题曲“心灵渴望快乐”所描绘的那样,空灵如水,却未尝不夹杂着破碎的“精神自恋”的薄冰。艾达这种令人窒息的近乎自虐的快乐延续着,一直到她像是听到了某个遥远而模糊的呼唤为止,一个深沉的关于死亡的梦突然被唤醒,她开始拼命挣脱缠绕着脚踝的绳索,浮向海面。
对于笃信浪漫爱情的人们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推测是:艾达之所以挣脱绳索浮出海面是因为她在海底听到了情人巴恩斯的呼唤,那是一种情到极深处的“心电感应”。不过,若是细究一下“下里巴人”巴恩斯对艾达具有吸引力的原因,除了“纯精神”的向往之外应当还有本能性的欲望(这可以解释他们何以没有成为像作曲家勃拉姆斯和克拉拉那样的柏拉图式的恋人)。这种被禁止的欲望,像他们身陷其中的原始森林一样,黑暗且不可征服。巴恩斯,作为被道德压制的“本我”或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