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开题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工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螺旋折流板式换热器的设计 专 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姓 名: 班 级: 过控08-2班 学 号: 指导教师: 概述以及设计目的 折流板是提高换热器工效的重要部件。传统换热器中最普遍应用的是弓形折流板,由于存在阻流与压降大、有流动滞死区、易结垢、传热的平均温差小、振动条件下易失效等缺陷,近年来逐渐被螺旋折流板所取代。理想的螺旋折流板应具有连续的螺旋曲面。由于加工困难,目前所采用的折板,一般由若干个1/4的扇形平面板替代曲面相间连接,形成近似的螺旋面。在折流时,流体处于近似螺旋流动状态。相比于弓形折流板,在相同工况下,这样的折流板(被称为非连续型螺旋折流板)可减少压降45%左右,而总传热系数可提高20%~30%,在相同热负荷下,可大大减小换热器尺寸虽然非连续螺旋折流板的加工技术比较成熟,在石化行业也已得到推广应用,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扇形板连接处成非光滑的锐角过渡,对轴向运动的流体存在反压,流体通过时的突然转向会造成能量损失,在螺旋角较大时能耗更严重;相邻两片扇形板空间对接时,必须附加角接板才能填补缝隙,既费工又废料,又增大了流体的阻力。相比之下,具有理想螺旋曲面的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有着更好的传热与流动特性,但在实际应用时必须首先解决其加工难题。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提出基于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改变壳侧折流板的布置使壳侧流体呈连续的螺旋状流动因此理想的折流板布置应该为连续的螺旋曲面但是螺旋曲面加工困难而且换热管与折流板的配 合也较难实现考虑到加工上的方便采用一系列的扇形平面板(称之为螺旋折流板)替代曲面相间连接在壳侧形成近似螺旋面使壳侧流体产生近似连续螺旋状流动一般来说出于加工方面的考虑一个螺距取 2~4 块折流板相邻折流板之间有连续搭接和交错搭接两方式按流道又可分为单螺旋和双螺旋两种结构涡旋或螺旋流动一直是强化传热的有效手段, 从壳侧流体由纵向或蛇形横向流动方向改变为螺旋状流动的角度产生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构想,但由于连续螺旋曲面的加工及安装难度很大, 20世纪 八、九十年代捷克科学家发明了非连续的1/4螺旋形折流板换热器,采用一系列1/4扇形折流平板来代替螺旋曲面。此项技术后被美国AB 公司买断后又转让给CB I公司,据ABB Lum musHeat transfer公司公布,3月 该公司共完成349个项目,共计1350台(套)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设计和制造。我国大庆石油化工机械厂等单位也参与了应用ABB公司技术的部分制造和应用实践。其他另有一些单位则选择自主开发,近几年也得到了一些发展。 不少研究者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手段,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单位压降的换热系数性能要优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并大致确定性能最佳时的螺旋角或倾斜角为40度左右在1/4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问世后的近20年里, 未见有国内外同行就1/4螺旋折流板方案不适合正三角形排列布管之事进行质疑,几乎无人考虑布管方式与折流板结构设计的关联。针对以上问题,陈亚平提出了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其结构如图4所示,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除秉承了1/4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诸多优势外,还特别适合于正三角形布管方案,且可减少折流板零件。该项创新将使原先很难大规模应用的螺旋折流板式换热器具有了普及应用的可能。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的基本原理、性质及应用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换热器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的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及其意义的结构和类型、操作条件的选择和操作方式选择。热量、物料、传热面积的确定、压力降。 换热器壳体、管箱短节、封头厚度确定,容器法兰、螺栓、垫片的校核,管板厚度的,开孔补强。 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出固定换热器的装配图及各个零件图,并编写说明书第部分:准备工作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性质及应用。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换热器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的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及其意义。 第部分:工艺换热器的结构和类型、操作条件的选择和操作方式选择。、、传热面积的确定、压力降。 第部分:主要受压元件强度换热器壳体、管箱短节、封头厚度确定,容器法兰、螺栓、垫片的校核,管板厚度的,开孔补强。 第部分绘图及说明书的编写 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出固定换热器的装配图及各个零件图,并编写说明书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