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在历史镜鉴中追寻治理之道——《群书治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doc

在历史镜鉴中追寻治理之道——《群书治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历史镜鉴中追寻治理之道 ——《群书治要》及其现代价值 谢青松 摘要:《群书治要》是成书于唐代贞观年间的一部匡政巨著。编纂者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群书治要》作为唐代之前中国历代典籍的选萃本,不仅汇集和保存了中国文化诸多重要典籍之精要,具有独特的文献学价值,而且包含着中国古人立德修身、读书治学、识人用人、官德建设、治国理政的丰富智慧,迄今仍具有不可忽略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群书治要》;立德修身;官德建设;治国理政 一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提供了丰厚滋养的治世要典,其成书颇有传奇色彩、其流传亦历经波折。 贞观初年,唐太宗即帝位后,积极求谏纳言,考察前代治理之得失,寻求长久致治之道。他接受了魏徵“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建议,即位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二十余万卷,又于殿旁开设一馆,亦即“弘文馆”,作为延揽人才之地,集聚了萧德言、褚遂良、房玄龄、杜如晦等英才,“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文义,商量政事,或至夜分方罢”。唐太宗有感于古代经典卷帙浩繁,难以遍览,即使博览群书,也难以得其精要,由此萌生了编纂《群书治要》的想法。于是令魏徵、虞世南、褚遂良及萧德言,从历代典籍当中撷取有关立德修身、治国安邦、为君为臣、教民安民之精要,汇编为一册。在唐太宗的授意下,编纂者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删其繁芜,择其精粹,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历时五年之久,于贞观五年(631)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按照编者魏徵所言,读书治国都应“见本知末”“本求治要”,因此将该书命名为《群书治要》(史籍中亦称《群书理要》、《群书政要》等)。魏徵等人编纂此书的初衷在于为唐太宗提供可“取鉴乎哲人”的治国之道,因而,“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成为《群书治要》最为鲜明的特色。 唐太宗在《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在他看来,这部书广博而又切要,借助此书可以“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于是日夜读之,手不释卷。同时还让人抄写了十几部,分赐给太子及主要大臣。事实上,《群书治要》一书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深邃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治理思想,也为贞观时期的君臣提供了简明扼要且颇为实用的治国指南。唐代贞观之治的形成,虽很难说是由《群书治要》直接促成,但此书中所包含的治理理念和施政方略,对唐太宗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群书治要》对后世的影响,由于缺乏相关的史料,难以做出准确的判定。不过,据宋代王应麟编撰的《玉海》引用《集贤注记》一书上记载:“天宝十三载十月,敕院内别写《群书政要》刊出”。另外,李蘩《和邺侯家传》中也记载,唐僖宗问:“‘朕欲知有古政理之要,而史籍广博,卒难寻究,读何而可?’答曰:‘昔魏徵为太子略群书之言理道者,撰成五十卷,谓之《群书理要》。’”由此不难推知《群书治要》对于唐代帝王之室的影响。 作为一部节录选编性质的典籍,《群书治要》共选录了六十五部经典,分为经、史、诸子三部分,按照每一部经典分别加以节录。第一部分是经,节选了《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礼记》《周礼》《周书》《国语》《韩诗外传》《孝经》《论语》以及《孔子家语》等十二部儒家经典。可见编纂者是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最重要的思想放在首位。第二部分是史书,唐以前只有“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群书治要》重点节选了其中有关帝王、臣子的事迹,以及谏言、奏书等,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编纂目的。第三部分是诸子百家,包括《曾子》《墨子》《老子》《列子》《文子》《孙卿子》《六韬》《孙子兵法》等四十八种,涵盖了儒、墨、道、法、兵、杂家等诸子百家。其中《尸子》《申子》《傅子》《典论》《体论》《典语》《昌言》《政要论》《时务论》《袁子正书》《桓子新论》《崔寔政论》《刘廙政论》《蒋子万机论》等十四部在唐代以后即已散佚,后世学者正是凭借《群书治要》才完成以上文献的辑佚。这也是《群书治要》独特的文献价值。 二 《群书治要》的流传亦颇具传奇色彩。由于此书的编纂主要是为执政者提供资政指南,唐太宗仅将其分赐给太子及部分大臣,相当于是内部读本,流传范围颇为有限,再加上唐末战乱频繁,因此在宋初即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该书在唐代即已传入日本,得以重见于后世。 从已有文献来看,日本人阅读《群书治要》的最早记载是在日本承和五年(838),“天皇御清凉殿……读《群书治要》第一卷”,可见《群书治要》于成书后两百多年间即已在日本皇室流传,但具体时间及传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