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件化学与环境.pptVIP

  1. 1、本文档共1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学与环境 本章内容 1、环境问题 2、人类生存的环境 3、环境与生态平衡 4、环境污染 5、大气污染及防治 6、水体污染及防治 7、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8、居室环境污染及防治 第一节 环境问题 1、人口膨胀导致过度开发。现今世界人口每年净增近1亿人,为了供养如此大量的人口,已出现冲破自然规律,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的问题,从而导致资源耗竭、植被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2、能耗过大,导致大气污染。本世纪初消耗15*108吨,70年代70*108吨,而今已超过100*108吨。燃烧产生废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3、淡水匮乏和水质变坏。地球上的淡水占总量的3%,可供人类使用占淡水总量的0.35%。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淡水使用量已增加4倍以上,且水资源的严重。人类发展受淡水资源的制约日益严重。 4、垃圾成灾、污染环境。全球排放的生活垃圾每年达20*108吨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发表了《环境与发展宣言》 第二节 人类生存的环境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1、大气圈: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厚度大约10000Km,总质量约为6000万亿吨。 大气圈结构:(1)对流层:平均厚度为12Km。其特点是: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气体密度大, 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所有的水汽都在这一层;C、气体强烈上下对流(有利于扩散污染气体),若出现下冷上热,污染物难以扩散,极易造成污染。该层是天气现象,污染物活动区。 (2)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并且经常保持稳定,厚度12-52Km。原因是在25Km左右处存在厚度约为20Km,浓度为0.2ppm的臭氧层,能强烈吸收200-300nm的紫外线。 (3)中层:52-86Km(顶层温度约为180K)(4)热层(电离层):86-800Km (温度高达1250-1750K) (5)外层(逸散层):800Km以上,大气极稀。 2、水圈: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既有液态水,也包括固态水和气态水,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雪山中的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全球13.86亿Km3,占地壳总重量50%,地球表面积71%,人均4*1010Kg。其中海洋13.38亿Km3 96.5%,大气1.29万Km3 0.001%,陆地0.48亿Km3 3.5%,陆地淡水0.35亿Km3 (70%冰川等,30%地下深层水,仅0.007%河流、湖泊水可利用)。 3、岩石圈: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其中地壳及地幔顶部是由坚硬的岩石所组成的,又称岩石圈(厚度约70-150 Km ) 。 4、生物圈:指地球表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目前已知的植物约30余万种,动物约100余万种,微生物则不计其数。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对地表物质的循环,能量转换和积聚具有特殊的作用。 第三节 环境与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1)生态系统:生物郡落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郡落内部不同种郡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组成 : 生物环境(生物成分)包括A、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等其它自养生物;B、消费者: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C、分解者:微生物、小型动物。自然环境(非生物成分)包括温度、阳光;土壤;水、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等。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旱涝灾等自然灾害;人为因素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可分为物理的(噪声、振动、辐射)、生物的(微生物、寄生虫)和化学的(有毒无机、有机物)三个方面。 第四节 环境污染 人为因素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从而干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甚至是潜在的不利影响,这就称为环境污染。 一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 (1)大气的组成 恒定组成:N2 78.09%; O2 20.95%; Ar 0.93% 可变组成:CO2; H2O(空间、位置、季节、气候) 不定组成:粉尘、SOx;NOx ;CxHy;H2S;CO (2)重大的大气污染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9日伦敦烟雾弥漫笼罩全城,伦敦许多市民因呼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