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阻力卫星发展现状 Survey of Drag-Free Satellite
第3l卷第6期 字 航 学 报 V01.31No.6
of
2010年6月 JournalAstronautics June 2010
无阻力卫星发展现状
施 梨,曹喜滨,张锦绣,张世杰,董晓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哈尔滨150080)
摘要:以无阻力卫星的发展和相关技术为综述对象,首先介绍了无阻力卫星的概念,并比较无阻力卫星中
位移模式和加速度计模式的区别和优缺点;其次分析了无阻力卫星的体系结构,将无阻力卫星控制系统分为无阻
力控制l望I路、悬浮控制回路和卫星本体控制网路;然后描述了无阻力卫星中的检测质量、主要硬件的功能与特性,
最后列出了无阻力卫星中主要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无阻力卫星;检测质晕;位移模式;加速度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V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328{2010)06.1511-10
DoI:10.38730.issn.1000-1328.2010.06.00J
0引言
无阻力(Drag—Free)卫星技术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60年代前后1。“,无阻力卫星分为位移模式和
加速度计模式阻5j(不同文献中对位移模式的称谓
不一致,这里采用文献[3]中的说法),其中位移模式
为卫星跟踪检测质量,直接实现无阻力;而加速度计
模式为检测质量跟踪卫星,再根据加速度计输出控
制卫星实现无阻力。位移模式的基本概念如图1所
示:当卫星运行于轨道上时,由于检测质量位于卫星
本体内部,所以检测质量将不受大气阻力等外部干
扰力的影响,又因为位移检测质量不与卫星本体接
图1无阻力卫星位移模式原理图
触,所以检测质量几乎处于自由漂移状态,成为理想
Schematicof 8砒ellite
rig.1 d婚“e disphc蛐e。t。。de
的宁静参考源。卫星本体通过控制保持与检测质量
加速度计模式下,加速度计本体对其内部的检
之间相互隔离的状态,在高精度传感器和执行机构
测质量施加伺服控制力,使检测质量相对加速度计
以及优化的控制算法条件下,卫星本体也能实现较
本体保持不动。由于加速度计外壳固定在卫星上,
高的宁静性。
所以施加的控制力反映了卫星质心的非重力加速度
位移模式下仅控制检测质量相对于惯性空间的
和检测质量偏离质心所受到的潮汐加速度。设法从
姿态和位置,以尽量减小卫星本体对检测质量的影
中分离出卫星质心的非重力加速度并反馈控制卫星
响。同时,利用卫星一检测质量间距测量值反馈控
推进系统,以抵消卫星所受到的非重力,直至非重力
制卫星推进系统,抵消卫星所受到的非重力,以保持
加速度趋于零,即可实现卫星的无阻力控制。该模
卫星一检测质量间距不变,即可实现卫星的无阻力
式靠精密的加速度测量和精密的推进控制,实现卫
控制。因此,卫星本体的高宁静有赖于卫星一检测
星本体的高宁静。同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我国环境保护技术述评 Review of Envri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China.pdf
- 我国现代经济林产业体系建设的成就 Achievements in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onwood forest industry system in China.pdf
- 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与经济发展及COD排放关联研究 Research on the Associ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D Emission.pdf
- 我国生态工业系统稳定性的结构型因素实证研究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Structural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 Stability of an Industrial Ecosystem in China.pdf
- 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七大问题.pdf
- 我国汽车产业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Research of the Safe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China.pdf
- 我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研究 Recycling and Reutilization of WEEE in China.pdf
- 我国石化企业节水措施探讨 Discussion on Measures for Water-saving in Chinese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pdf
- 我国研发豪华邮轮时机已到 China-Ready for Development of Luxury Cruiser.pdf
- 我国社会废钢回收量预测 Forecast of Society's Scrap Steel Recovery Amount in China.pdf
- 显著性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实证分析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Whole Life Cycle Engineering Cost.pdf
- 晚清时期湖北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经验教训 GOVERNING THE NATURE CALAMITY OF HUBEI PROVINCE AND LESSO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pdf
- 未来50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预估 PREDICTION ON THE POSSIBLE CLIMATE CHANGE OF POYANG LAKE BASIN IN THE FUTURE 50 YEARS.pdf
- 杜仲叶中杜仲胶含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动态变化 Dynamic changes of content and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of gutta-percha in Eucommia ulmoides Oliv.leave.pdf
- 未来汽车新能源探讨.pdf
- 未知测量噪声分布下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A Multi-target Tracking Algorithm Under Unknown Measurement Noise Distribution.pdf
- 未来汽车业的发展与材料技术 Development of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Material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pdf
- 条件数在台风移动路径预报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condition number to forecasting moving track of typhoon.pdf
- 杜仲集约化栽培潜在的病虫灾害及其应对策略 Potential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disasters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intensive cultivation in Eucommia ulmoides.pdf
- 显微视觉自动聚焦的小波测度研究 Research on Wavelet Based Autofocus Evaluation in Micro-vision.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