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乡土的丧祭礼俗中解读村民的生命关怀
《从乡土的丧祭礼俗中解读村民的生命关怀》
作者:苏阳
此文最初发表于1992年《社会学与社会调查》,后来被网刊《视点》重印。
根据对甘肃省永靖县大川村孔姓村的调查而作,2007年以附录形式收入永靖孔姓族谱。
/item/Print.asp?m=1ID=627
从乡土的丧祭礼俗中解读村民的生命关怀 ——来自一个中国西北孔姓村的田野报告[1]苏阳
第2卷,第4期
再版说明
改革二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的许多变化之一是祖先崇拜和宗教活动的复兴。欲对 其中原因加以探讨,方法之一是深入村民当中了解他们的主观动机。或倾听其讲述, 或细察其行为。1992 年笔者在甘肃的一个孔姓村住了一段时间,参与观察了当地的丧礼和祭祖的各个环节。我发现孔姓村民的这些活动似乎在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营造一个连通着生者和死者的世界,从而生理的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环节而已。这样,丧礼和祭祖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传宗接代的追求,有着解决个人永生问题的功能。这篇报告通过记述种种细节,追寻村民活动中的目的(永生的达成)和手段(丧礼和敬祖)的理性连接。如果本文对村民行为的阐释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受儒学影响最深的孔姓村民的行为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恐怕不能把农村的敬祖活动简单地斥为愚昧和落后。
此文曾刊印在一个发行量颇小的学术杂志上。十年后重读,主题似仍觉新鲜。我们这些知识分子长于纵论天下,但恐怕短于探索普通百姓的生命关怀。笔者自己后来因种种条件限制,隔着长长的距离在研究中国的“现实”。现应《视角》杂志社邀请,重印此文,一是在更宽的读者群中邀请对同一问题继续探讨,二是借于警戒自己以后的社会研究。
一、引言:文化如何帮助个人达成永生不朽?
中国乡土社会里的村民如何看待死亡?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的几种看法都有待于实证。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中国农民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生存得糊里糊涂,根本不去思考生存与死亡这类似乎与日常生活不沾边的问题。换 言之,中国农民的“死亡意识尚未觉醒”。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民心目中有鬼神和阴间的概念,相信死后另有一个世界。至于这个世界的图景,虽然不像基督教、伊 斯兰教等正统的教徒所知道的那么清晰,那么完整;但农民心目中毕竟有个朦胧的来生世界,它可能受了道教的影响有神仙鬼魔,或受了佛教的影响有来世,轮回等 等。
前一种观点似乎符合我们的常识,一般的接触之中我们确实发现不了村民对死亡这 个事有什么想法,更谈不到什么焦虑;他们似乎只关心当下的生计怎么安排,人情世务怎么处理,但是,人类学有一个基本假定,说的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对死亡 作出安排,这种安排应该帮助个人超越短暂的生命历程,产生永生不死的信心。因而我们可以推测,农民所浸淫其中的乡土文化也肯定有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死亡问 题,而且可能正因其解决之彻底,才使每个个体不再感到死亡的恐惧,而是坦然视之。因此,这前一种观点对问题的回答是远远不够的。后一种观点假定中国农民通 过灵魂不死的观念来解决。相信虽然此生死亡了,尚有来世。这一观点似乎可以在农村很多人敬神怕鬼的行为中找到支持的论据,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相信神鬼和阴 间(或来世等等),这种相信又多大程度上解决了超越死亡,达成永生的问题,终究是个疑问。
第三种迥然不同的观点是钱穆作为思辩的哲学成果提出来[2]。如果说前两种观点是在知识界很大范围内流行的常识的话,钱论则是可以穿透常识的见地。由于这一调查报告旨在为钱氏的观点提供来自现实的一些佐证,下面先较详细地介绍一下他的观点。
钱穆在介绍了以灵魂不死来达成人生不朽的诸种西方宗教后,写道:
关于灵魂再世及轮回的说法,其背后实为透露了人类对自己生命要求永生及不朽之 无可奈何的心理。此一要求,实为人类心理上一至深刻至普遍的要求。纵谓全部人生问题都由此要求出发,到此要求归宿,亦无不可。但对此问题之解决,则只有灵 魂再世轮回或天国超升等几条路线,若舍此诸端,试问人类肉体的短促生命,又从何处去获得不朽与永生,若人类生命根本只在此七尺肉体短促的百年之内,则人生 的意义与价值究竟何在。此实为人生一最基本绝大问题,此文下面所拟提出者,即为东方人在很早时期早已舍弃灵魂观念而另寻吾人之永生与不朽,此一问题实可以 说是整个中国思想史里面一最重要的纲领。
钱穆根据古代的文献典籍,归纳出中国人两种不朽方式,第一种最基本的,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种是普范宣子所说的家世传袭的不朽,……人生的不朽,由家族爵禄世袭,变 到家族血统世袭。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便是打断了祖先以来的连锁,可见春秋时代范宣子贵族家世的不朽说。到战国人手里已变成平民家世的不朽,只要 血统传袭,儿子的生命里便保留了父母生命的传统,子孙的生命里便保留了祖先生命的传统。如此则无论如何,在此世界,皆有永生不朽之实在生命,不必以短促的 百年为憾。
第二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湖南-中国教育在线.doc
- 20082010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指引京教育.doc
- 2006年ifla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主旨发言人200中国国家图书馆.pdf
- 2008年工作回顾及2009年工作设想-ohiobagscom.ppt
- 2009-2010学年工商管理学院辅修双学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精品课程.ppt
- 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高职.doc
- 2009年本科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解读-华北电力大学.ppt
- 2009年计算机学院曦源项目中期报告简报第一场-fdurop.pdf
- 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表高职高专-湖南都职业学院.pdf
- 2010年赛默飞世尔分子光谱部培训课程-挖掘仪器潜能拓展应用领域.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