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幼儿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幼儿ppt课件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一) 学前教育系:李慧 思考: 为什么要在幼儿园开设社会教育活动这门课? 首先,要理解一下什么是“社会”,社会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从一出生便进入社会,需要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开设社会教育这门课程就是为了使个体更好地成为适应社会、能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独立的个体。 其次,幼儿期是人格塑造与养成的关键期,而幼儿园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的、必要的途径,其教育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 幼儿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 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 幼儿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社会教育观 (二)提升自身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 (三)掌握相关的知识、教育原理、规律与教育策略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或研究条件作用的理论家: 条件作用的过程,儿童被动的或攻击的倾向、冲动的或有控制的行为、依赖的或独立的反应、高度的或很低的自信,应追溯到父母的养育方法和惩罚技术。 如:幼儿园接送的一幕 社会学研究者: 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的是角色榜样作用的过程,儿童的上述特点,归于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等榜样在表现这些反应时,儿童对他们的模仿。 如:毛毛的一天 精神分析学派: 儿童的社会性学习过程是自居(或称认同)作用的过程,儿童的上述特点是由于儿童以表现这些行为并且鼓励儿童形成这样的行为的父母自居。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 弗洛依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核心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等。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是: 1、人格完善、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 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经验 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 班杜拉、沃尔特斯 核心概念: 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观察学习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强化) 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自我认知、直接学习) 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观察学习) 三、认知发展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 皮亚杰、柯尔伯格 核心概念: 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角色承担、前习俗水平 (1)皮亚杰的感知运算阶段(0-2岁) 客体永恒性的获得: 早期—看不到即不存在。 六七个月—物体消失但仍能在心中存在符号性心像。 (2)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存在自我中心特点,他们对亲社会行为的考虑往往是与自我享乐联系在一起的 (3)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儿童能把别人的合理需要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依据,移情和同情起重要作用 (4)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之后) 小明比小东白,比小强黑,谁最白? 青少年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行为的规则,更多考虑型社会行为接收者的受益,如有违背则会产生自责与内疚 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道德测试) 1、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 2、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们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论。 3、道德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 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1、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 2、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