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话说侗族“芦笙舞”
[摘要]“芦笙舞”是侗家最有代表性的也是侗家最喜爱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是青年男女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性舞蹈。本文主要从原始“芦笙舞”的跳法、基本动作、基本特点以及芦笙种类几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特点。
[关键词]侗族;芦笙舞;芦笙分类
在湘、黔、桂、蜀四省毗连地带,居住着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侗族。这里山高林茂,山峦重叠,溪河纵横,树木葱茏。古朴幽雅的侗寨,绮丽多姿的风雨桥,雄伟壮观的鼓楼,玲珑别致的凉亭,被誉为中华化民族建筑的瑰宝。侗族民间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特殊的美,它的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而构成的,毫无疑问,与其他民族舞蹈一样,侗族民间舞蹈产生于民间,植根于群众,在长期历史繁衍和发展生息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侗家的山美水美,侗家的舞蹈更是具有独特的美。芦笙是侗家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而“芦笙舞”又是侗家最有代表性的、也是侗家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芦笙舞”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乐舞形式,侗语统称“多伦”。明、邝露《赤雅》载:“侗僚……喜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混沌舞。”“吹六管”是指吹芦笙。“顿首摇足”、“长歌闭目”指出边歌边舞使人陶醉,可见这种民间舞蹈之美。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现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四川的侗族地区。侗族芦笙最早见于宋代陆游写的《老学庵笔记》卷:“辰,沅靖州蛮,有仡怜。男未娶者,以金鸡尾插髻,农闲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于前导之”。史学界认为:“仡怜”是侗族自称的汉字记音,文中“吹笙”即指“仡怜”吹芦笙。描绘了吹芦笙的热烈场景。
在巫风盛行的沅湘之间,原始的“芦笙舞”的跳法,即由巫师撑伞在场子中定好起舞的位置,再指挥芦笙队按子午线进入八卦图形的八个方位,踩踏起步。这八个方位又分为“休、生、伤、死、杜、震、惊、开”八门。要求队伍从生门进,则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南方巫舞中很多的节目都是《踩八卦》,可见侗族的芦笙舞与巫舞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八卦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前进,该舞不断演变,发展到多种形式;如“踩笙堂”、“赛芦笙”(集体芦笙)、“双人芦笙”、“斗鸡”等。芦笙侗语称“伦”按其大小有六种之多,从最小的芦笙到最大的芦笙排列顺序为“拉的”、“拉赛”、“拉额”、“拉擦”、“伦坦”、“伦劳”。另外,还有一种特大的芦笙叫“筒莆”(一种低音芦笙)俗称“芦笙王”,有二层楼房高。还有一种最粗最矮的芦笙“地筒”,又叫“地芦笙”,这种芦笙是放在地上吹的,无论大小芦笙均插金鸡尾或鲜花,特别是“筒莆”和“地筒”有用红色写上各种醒目的文字。如“天下第一响”、“震天震地”等。大小芦笙装饰非常美,给芦笙队带来了生机。尤其“赛芦笙”时,上千人参加, 数万者围观,大小芦笙一起出动,芦笙的声音惊天动地,舞蹈气势磅礴,场面壮观,激动人心。
侗族民间传说,在三国时,孟获镇守黔南一带,以竹锉孔吹者,作为行军打仗的信号之用。在封建统治时期,民众每当受到欺压时,侗族人民便吹起芦笙为集合号令,聚寨反抗,横行乡里的官吏,往往被洪亮高昂的声音吓得逃之夭夭,芦笙成了保卫山寨的战斗号角。
芦笙舞的动作极为丰富,其基本动作有“拐伦”――摆身,“米吉”――拐膝盖,“猫定”――扭胯,“尖定”――插脚尖,“波定” ――拐腿,“又”――蹲;基本步伐有“踩步”、“拐步”、“追步”、“绕步”、“拔草寻珠”等。它动作的特点;老芦笙手概括了四句艺诀: “吹笙前俯身蹲摆,左旋右转膝盖拐,芦笙嘹亮运气足,沉韧稳颤美自来”。一方面说明了芦笙舞的动作特点;另一方面阐明了芦笙舞的动律美。侗家人常说:“吹笙不会摆,再把师来拜”,因此,又叫“摆芦笙”,说明”摆”又是芦笙舞的主要动律。跳时舞者头上插鸡尾,下穿羽毛彩裙,做起动作来,双手划圆,胯摆腿拐,有起有伏,随着胯部一左一右大幅度摆动,羽毛裙飘撒起来,又开又圆,在阳光下彩光四射,为舞蹈增添了瑰丽的色彩。芦笙舞自吹自跳,技巧性强,无论吹、摆、点、绕、转非常和谐。节奏慢时优美,节奏快时刚健。男性动作坚韧粗旷,女性动作柔美抒情。这种舞蹈风格的形成,是侗族人民对羊图腾的崇拜,使神化美、图腾美、舞蹈美融为一体,说明了民族的舞蹈艺术与图腾观念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是“芦笙舞”美学价值的特征,“斗鸡芦笙响,人人脚发痒”足以说明“芦笙舞”的群众性和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芦笙舞”成了侗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在重大的节令习俗中,“芦笙舞”活动频繁,给人民的生活增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