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越时空的美
[摘要]通过分析影片与文学名著的关系,比较得出:电影与文学名著始终应一脉相承,如果电影编导能够在继承或不违背作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创新,则电影不失为文学原著的一种成功诠释。
[关键词]电影;文学;继承;创新
一、引 言
电影和小说经常紧密交织在一起,电影以“第七艺术”的身份登上辉煌的文艺殿堂,距今只有百余年历史。在电影的产生和兴起过程中,吸收与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绘画、音乐及各类造型艺术),而对它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文学。不同的文艺传统及观念对电影的发展和电影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与制约作用。电影之所以成为艺术,文学的介入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当初以大众娱乐品面世的电影,最终吸收了文学及其他艺术的营养,综合为一门新的艺术。成为艺术的电影,其娱乐本性非但未被削弱,反而因与文学的关系而得到加强。
约翰?伊佐德说过:“兼备文学性和电影性的小说”是文学和银幕所共有的财富。在古典好莱坞(“经典好莱坞”)时代,好莱坞影人制作和拍摄了一整套文学改编影片:《包法利夫人》、《简?爱》、《呼啸山庄》等。在欧洲,法国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让?雷诺阿改编了左拉,英国的大卫?里恩爵士改编了狄更斯。现在,好莱坞改编斯蒂芬?金和托马斯?哈里斯的作品,普鲁斯特,米兰?昆德拉和其他著名小说家的作品也搬上了银幕,古老而悠久的文学作品正是通过电影这种新鲜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得以广泛传播。
二、继承与创新
从某种角度看,电影和小说基于一致的利益而共存共荣。影片会激发人们对先前被轻视但确有价值的小说的兴趣。如果书籍对于影像是必不可少的,影像同时也为书籍得到更广泛的读者起到了关键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对待文学作品改编的一般态度是评估该影片是否可被视为原著的可靠忠实的表现,以及是否公平地对待原著,或是否背弃了其文学先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一部小说改编影片改善了文学原著,或完全改化了原著而使其面目全非?解决这个问题的绝好例子是美国导演罗兰德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大师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搬上银幕。姑且不论它的票房和商业利益是否成功,而是把它看作小说在另一个新的艺术形式上的重大挑战。
下面我们就以它为例。分析通过人物重新塑造和艺术加工,影片中原著精神的保留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再现,从而体会编者和导演对文学作品从新的角度的阐释。
小说于1850年出版,它的巨大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即被当时所肯定。其中透析的心理描写、歧义而丰富的象征主义,使得无论采用何种批评方法对《红字》进行解读都可能产生有意义的释义……《红字》的多解性更增添了它的神秘与魅力。在小说中,对海斯特的描写先抑后扬,一开始酝酿着一种情绪:痛苦、悲伤。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读者越来越感觉到女主人公内心积郁的痛苦、悲伤、叛逆和坚强。当这种情绪蓄积到非爆发不可的时候一下释放,故事也随之达到高潮。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主题突出,小说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据此改编的电影在美国一经公映,即受到舆论指责,众多批评者认为该片与原著大相径庭,甚至相悖。该片甚至在美国被控涉及暴力和色情。但就小说主题和主人公海斯特这个人物的处理而言,该电影不失为对原著的一种诠释,一种打上美国烙印的崭新的诠释。
诚然,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影片允许导演对原著重新艺术加工。要将《红字》这部精于心理描写、隐意丰富,撼人心灵的大作搬上银幕叫好又卖座并非易事。霍桑对海斯特的“犯罪”过程没做多少描写,这给广大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编导看准了这个机会,把这个爱情故事制成影片的看点,虽有演绎的成分,但影片中的海斯特还是原著中不畏强权、不屈不挠、自由、坚强、独立的新女性。
另外,影片对海斯特的刻画更值得称道。她痛苦、叛逆、坚强以外在的形式犹如美国人张扬的个性,不加掩饰地喷薄而出。导演除了让海斯特秉承了原型的精神,又把另一种精神注入其中,美国精神:自由,独立。影片中美国人追求个性解放,弘扬人的独立精神都在她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影片一开始,编导即把一个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呈现给观众――与众不同的衣着、海边田间的辛勤劳作、林间与丁梅斯代尔骑马驰骋,都是编导的精心安排。当丁梅斯代尔终于忍不住向海斯特表露心迹的时候,海斯特勇敢地承认“我爱你。我曾梦想你对我吐露心声……认识你之前我是活着的吗?”虽然她对美好自由的爱情无限向往,却倍加小心看护着自己的心灵。直到听到丈夫遇难的消息,禁锢已久的爱情才终得释放。面对各方面的迫害和压力,海斯特的反抗公然且毫退缩。
虽然,影片典型的好莱坞式大团结结尾似乎背离了原著,然而海斯特的一席话,又使观众看到了霍桑笔下那个思想日臻成熟、敢于向旧势力宣战的女战士。“只要我一息尚存,如果哈芮特被处绞刑,我就和她一起死,我还要号召其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