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老物件述说百姓生活  .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物件述说百姓生活     六十年以来,新中国的城市环境不断改变、提升,人们在感叹生活巨大变化的同时,开始注意到人文脉络的延续与传承。因为一座充满内涵和魅力的城市,绝非只有林立的摩天大楼和宽阔的街道,那些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城市最深处的窄街小巷,才散发着城市的别样风情。北京就是这样一座城市,胡同内老百姓的琐碎生活拼接起了真正鲜活的城市记忆。那些被当作破烂卖掉的陈年旧物,曾经伴随百姓生活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我们开启过去的一把钥匙,是人们生活变化历程的最好见证。   时间的流逝令人伤怀,但看到那些与家庭、成长相伴的物品时,感动与温暖却沁人心脾。在这些物件影像的边缘处,记忆一直延伸,过去的时光历历在目。曾几何时,低矮的平房、拥挤的筒子楼、几代同室而居的记忆已被舒适方便的家居环境所代替;以往的老家当也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改变。然而,那些摄取生活气息的老物件会让人读懂琐碎日常生活的意义,让人理解世间的人情冷暖,也让人体会如今幸福生活的可贵。      清苦与激情的五十年代      1949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一个新生的国家成立仅有几个月就进入到崭新的五十年代,如果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整个国家带来了希望,那么,这红火激情的五十年代是共和国所经历的崎岖与曲折历程的开始。 “百业待兴”是形容五十年代最常用的词,革命的激情与心中的理想并不能马上改变生活的清苦。没有电灯,就用煤油灯照明;衣服、袜子破了,补补再继续穿;冬天临近,各家还要自制煤球以备过冬取暖之需……节俭生活的点滴细节让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然而艰苦的年代却不能动摇那一代人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信心。对每一位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老兵来说,每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汹涌澎湃的激情还是难以抑制。那一枚枚奖章、一张张证书,甚至用过的每一件物品都证明了这些老兵曾经经历过的那个荡气回肠、血泪激情的战争年代。没有什么比珍藏这些老物件更能纪念、缅怀那个年代。   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对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按计划生产,按计划供应,在生活消费品并不充足的情况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采用票证的方式是有序普遍的供应实现最有效的办法。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证,随后各种票证接踵而出。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一类的票证除了粮油票外,还有肉蛋票,糖类票,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 “穿”一类的票证除了布票外,还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一类的票证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 “有票走遍天下,没票寸步难行”,虽是一句玩笑话,却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步伐统一”的六七十年代      六七十年代经历了红色海洋与少有的自然灾害;目睹了五十年代由战时转向和平的彷徨和探索,开启了八十年代后社会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因此它是一个夹缝中的年代。同时,六七十年代又是一个“步伐统一”的年代,物质生活的匮乏使人们的生活处处表现着高度的一致性,一成不变的条框生活也许更能突显出那个时候的“平均”。“抓革命,促生产”,计划经济体制深入到经济领域的每个角落,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计划”中均享社会劳动成果,同工同酬,领着同样微薄的工资,经营着同样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家十分相像,简朴拥挤。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组成的“三转一响”是年轻人的追求。   服饰的改变同样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无论是西式服装,还是传统的旗袍、马褂等,一度被视为旧时代的糟粕而遭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摒弃。服装没有绚丽的色彩,都是清一色的蓝、灰、黑,单调灰暗。六七十年代,穿着解放军服饰成了最革命、最纯洁、最可信任的象征,人们都以一身军装为荣,不穿军便服的也穿大同小异的蓝、灰色制服。对于上山下乡的知青,标准服饰就是戴绿军帽,背一个打成井字格的行军背包,再斜背一个军用书包和水壶,脚穿胶鞋。然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标准装”之外,人们并没有因生活物资的匮乏而停止对美的追求。为了能多件换洗的衬衣,有心人总会添置几件“假领子”;平时穿布鞋,但结婚时一定要准备一双三接头皮鞋;还有那羊剪绒帽子、大拉毛围巾、军大衣、进口蛤蟆镜,在现在看来就是时尚青年的装束。所以别以为六七十年代的人沉闷,他们也有自己的时尚追求。   相对于物质生活的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是无比充实。那个年代,对人们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毛泽东,与毛泽东相关的一切都被印记在人们的生活中。照相要拿着红宝书、戴着毛主席像章,喝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