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龙泉窑淡青釉青瓷.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泉窑淡青釉青瓷   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生产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高、外销范围最广的青瓷名窑。现已发现龙泉窑遗址500多处,仅龙泉境内即有370处。窑址以龙泉为中心,绵延至丽水各县及金华、温州、闽北等地。在龙泉窑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中,出现于五代至北宋早期的淡青釉青瓷,因其具有独特个性,并似乎游离于龙泉窑的发展脉络,引起诸多研究者的重视。      考古资料中的淡青釉青瓷      至目前为止,烧制淡青釉青瓷的窑址仅见于龙泉小梅镇的金村一带。金村距龙泉市区近50公里,金村窑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中的一片,共有古代窑址30余处,发现烧制淡青釉青瓷的窑址仅有5处,其残件、瓷片所处地层均在窑址废品堆积的最底层。   根据窑址调查和墓葬出土物看,这类青瓷的器型有多管瓶、盘口壶、执壶、盏托、盏、盅、花盆等。墓葬出土物中较为典型的是现藏龙泉青瓷博物馆的1组3件器物,即五管瓶、双系盘口壶和执壶,1976年12月于龙泉市查田墩头村出土。其中五管瓶通高42厘米,器高31.2厘米,口径8.2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足径9.5厘米。以荷莲为主要装饰内容,运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瓶腹部刻饰覆蓬,肩部分列荷茎状五管,肩缘堆饰一圈水波状条纹,盖刻饰浮雕双重莲瓣,瓣脊凸起,盖顶堆塑荷叶和花蕾作钮,周围作池塘形,上塑4只戏水的水鸭,其中两只嘴衔小鱼,造型生动,制作精良。1998年中国邮政局发行4枚一套龙泉青瓷邮票,其中第一枚即为该五管瓶。同一组合的双系盘口壶通高40.5厘米,器高33.2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8.6厘米,盘口,长颈,颈肩结合处粘贴双系,肩缘和腹部各堆饰一圈水波状条纹,盖顶堆塑的荷叶和花蕾形钮与五管瓶所饰一致。壶体除盘口和颈底划饰数道弦纹外,余为光素。执壶高17.8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5厘米,盘口,长颈,颈肩结合处粘贴双系。瓜状腹,刻以4组双凸线作为瓜瓣的分界线。曲线流,弯形双条形把手。      除龙泉市查田墩头村墓葬出土的3件淡青釉青瓷外,各地尚有不少这类青瓷出土,器物特征多与金村淡青釉青瓷窑址标本相同,可以确定此类产品为金村烧制。它们除釉色淡雅外,其共同特点为器形端庄,比例协调,刻划精细,纹饰生动,线条流畅,胎质白净,器壁匀薄,胎釉致密,与前代及其后的龙泉窑其他产品相比,可以说独树一帜,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      淡青釉青瓷的年代及性质      关于淡青釉青瓷的年代,朱伯谦先生在《龙泉青瓷简史》中认为:淡青釉多管瓶(如上述五管瓶)“与1964年温州市五郭大桥头石桥桥墩下出土的开宝三年(970年)瓷质铭文碑和在河床中发现的执壶、瓶等瓯窑瓷器,在质地、釉色和造型等方面都相似。所见的盘口长颈莲瓣壶,则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底部刻‘太平戊寅’款的莲瓣纹壶相同。由此可知淡青釉青瓷器的烧造年代当在五代末和北宋早期”。   从考古调查的资料来看,淡青釉青瓷在金村相关窑址中处于堆积层的最底层,其上层为风格迥异的青釉产品,这类青釉产品已有足够的证据能够确定为北宋中期及稍后所烧,因此,淡青釉青瓷的下限年代应为北宋早期,这一点与朱伯谦先生的观点完全吻合。至于淡青釉青瓷的上限年代,除与相关纪年瓷对比外,通常还引用宋人庄季裕《鸡肋编》所载:“处州龙泉……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出于此。”这里所指“钱氏所贡”即为此类淡青釉青瓷器。但今人对《鸡肋编》所述亦颇有争议,认为在已发掘的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未见这类淡青釉青瓷器,并认为“谓之秘色”系张冠李戴。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的十余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账上被称为“瓷秘色”,因此,所谓“秘色”应专指越窑贡瓷,而非此类淡青釉青瓷器。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出土的被定名为“瓷秘色”的固然是秘色瓷,但“秘色”的概念或许并非专指一种。有文献说宋人解释“秘色”为: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料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也有人认为所谓“秘色”是指某种釉色,即唐代诗人陆龟蒙诗中描述的“千峰翠色”。还有观点认为法门寺塔所出为唐代的秘色瓷,而五代吴越国钱氏也可在其他地方开辟窑场烧制贡瓷,也可谓之“秘色”。这后一种观点还真在实物资料上找到了证据:数年前,有专家意外获取一片淡青釉四系罐瓷片标本,上有铭文:“天福元年修建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天福元年即公元936年,吴越国世宗文穆王钱元??在位。天福系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据此可知,此时所烧官物应是进贡石敬瑭的。当然,当时官物仍以越器为主,龙泉的淡青釉青瓷器作为另一种风格的官物,其数量、传播范围至今尚难以确定。并且,因为是“试烧”,成功与否、产品最终去向及用途均难以定论。从淡青釉青瓷风格与其前的龙泉窑青瓷迥然不同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