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电影中美的救赎
[摘要]文学艺术以其发乎心灵的灵动之美直抵灵魂深处。它通过人们凭直觉就可以感受到的美,给人生活的希望,甚至唤醒生命,尤其在一个思想贫乏、制度恶劣、人性荒芜的特殊社会境遇下。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窃听风暴》中,给人们展现了艺术之美对人的救赎作用,展示了审美之光所照亮的自由之路。
[关键词)审美。自由。救赎。体制化
一、让美走在自由的前面――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愈来愈发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恒久的价值和魅力。从最初的叫好不叫座(奥斯卡七项提名而一无所获)到如今被普遍赞誉为经典之作,其命运正如片中主人公安迪一样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淘洗。安迪心怀希望永不放弃的精神气质,无疑从心灵深处感召了我们每一个人。那么,是什么支撑了安迪在极其绝望的环境中,度过地狱般的19年,并最终重获自由。综观安迪19年的狱中生活,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是一个审美的人,虽然身陷圄圊。但他依然自由而尊严地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的生命印证了德国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哲学家席勒的著名观点:让美走在自由的前面。
相对于其他肖申克的犯人而言,安迪的自我救赎之路,不仅仅在于越狱成功重获身体自由,更本质地在于其内心始终如一地对美的坚守。席勒认为“自由――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满人格的形成”,“而正是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安迪是一个审美的人,一个自由的人。尽管他身陷囹圄,但他始终坚守着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在监狱放风期间,他踱着步的样子,仿佛在公园散步。在一天将尽时,他不像其他犯人一样“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牢房去面对另一个不尽的长夜。相反,他总是抬头挺胸,好像走在回家的路上,好像家里有香喷喷的晚饭和女人在等着他一样”。
安迪曾说,他们可以夺走你的一切,但你的内心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他们夺不走一个人审美的权利和自由。当瑞德沮丧地告诉他音乐在监狱里没有意义时,安迪反而告诉他,音乐“在这里才最有意义,有音乐才不会忘记”。音乐不会让人忘记什么呢?是美,是自由,是对生活的渴求,对生命的热爱。在安迪和瑞德的这番对话中。有两种力量在对抗,这种对抗在美与自由和“体制化”、无灵魂化之间展开。影片中,瑞德曾这样分析监狱高墙:“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ingtitutionalized)。”而用什么能抗拒“体制化”带来的恶果呢?安迪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用美、用谁也夺不去的音乐之美。当他给整个肖申克监狱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那一刻,意大利女高音美妙的声音瞬间融化了这座人间地狱,让它恍若天堂。正如片中瑞德所说:“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声直蹿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石墙消失无踪,就在这一瞬间,肖申克囚徒仿佛重获自由。”在那一刻,是美唤醒了囚徒沉睡的心灵,激起的是对生命的由衷渴望,对爱与自由的热切向往。这也是为什么代表“体制化”一方的典狱长,在听到肖申克监狱回荡着音乐之美时,那样气急败坏地急于扼杀。
影片中的安迪最终越狱成功重获自由。其实他从来都是自由的,在这个意义上,他根本不需要救赎。需要救赎的恰恰是那些被“体制化”的肖申克的囚徒们。因为他从来都是心怀希望,活在美与自由之中。所以,对于美、对个体生命体悟的开启,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获得,在生命本质上对一个人的灵魂所起到的作用,无论怎样夸大都不为过,影片中的安迪给出了一个完满的明证。
二、电影《窃听风暴》中美的救赎
2006年,电影《窃听风暴》如风暴一般,横扫欧美,并最终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该片以东德为背景,讲述了特殊年代,一个名叫魏斯勒的“史塔西”窃听警察,从窃听到良心发现,最终背弃自己的职责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影片开始,主人公魏斯勒就以一副极其冷酷的面孔出现在课堂上。他在教授有关窃听的知识,整堂课他的表情所透出的冷血正是史塔西警察们的典型特征。他们是一群把内心的情感上了锁的人,对他们而言,原则高于一切,而情感因素则被彻底排除彻底封存,因为他们害怕情感会贻害对原则的追求。这无疑构成了东德极权制度下人性的悲凉,而几乎每个人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牺牲品。在充斥着告密窃听举报人人自危的特殊环境下,人究竟该怎样生活,是充当恶的帮凶,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窃听风暴》恰恰为我们呈现了,在极端的年代里,你仍然是有选择的。就像主人公魏斯勒一样,从背叛自己过去所效忠的原则与信仰开始,选择一条灵魂的救赎之路。他的自我拯救,不是靠着理性的说服,而是在直抵灵魂深处的美的召唤下,重新寻回了自己真实的生命――个充满美好感情、拒绝恶坚守底线的“好人”。
文学艺术带给人直觉的美,在审美中,人获得追求的勇气,获得尊严。德国伟大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