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指标检验.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润滑油指标检验

油品指标的测定 一、酯类润滑油的发展概况 1 酯的种类多,有单酯、二元酸双酯、二元醇双酯、二元酸二元醇复酯、多元醇酯、聚醚单酯、聚醚双酯等,并已成功应用在喷气发动机油、汽油机油、压缩机油和液压油等领域。合成酯类油不仅具有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而且还具有比同粘度的矿物基润滑油更好的润滑性能,其原因在于酯类油分子中的极性功能团一一酯基在摩擦表面的强吸附作用和脂肪酸的长碳链对摩擦表面的覆盖,在摩擦表面上形成抗剪切性能更好的界油膜,使摩擦表面受到保护。成熟的有二元酸酯和新戊基多元醇酯,常见的二元酸有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等,常见的一元醇有2一乙基己醇、C8~C13羧基合成醇,一元酸有C6~C10酸。 2混合脂肪酸季戊四醇酯和双季戊四醇酯混合可得到复杂的结构和不对称的混合酯基础油,这类油在粘度、倾点(油品在标准规定得的条件下冷却时,能够继续流动的最低温度称为倾点)等主要性能上容易达到润滑油的要求.工业级的混合脂肪酸季戊四醇酯中,把脂肪酸的平均碳原子数控制在6.35~7.16之间,无论是采用奇数碳原子数的酸(C5,C7,C9)、偶数碳原子数的酸(C4, C6, C8或C6, C8, C12),还是连续碳原数的酸((C5, C6. C7 C8,C9),都无关紧要,为脂肪酸的采用确定了边界条件。 3矿物基润滑油的生物降解性能差,降解率只有10^33%. 4天植物油也有明显缺点,易氧化、易水解、易热分解门,低温流动性差。 其易被氧化是由于天然油脂中含有一定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引起的;其易水解、易热分解的性质是由于天然油脂分子中甘油的p-H(叔H)引起的(见图1-1)。热分解的产物之一是末端烯烃,烯烃容易聚合,导致使用过程中的粘度上升,并伴随有沉淀粒子产生。纯粹的天然油脂在使用中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机械工况要求。这一缺点是导致植物油得不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5润滑油的生物降解机理 润滑油的生物降解是指润滑油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分解的生化反应过程,不同类型的润滑油有着不同的生物降解过程,目前公认的润滑油生物降解过程有3种,即酯的水解、长链碳氢化合物的β氧化和芳烃的氧化开环.由于3种生化降解历程的活化能不同,因此不同类型润滑油的生物降解不同。图1-3为润滑油的生物降解过程示意图。 酯类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水解成有机酸和醇 芳香烃化合物如苯在微生物作用下,经历如下过程 第一步氧化先变成长链脂肪酸,然后在酶的作用下通过脂肪酸循环,伴随进一步的裂解生成醋酸,再通过柠檬酸循环降解成CO2和H20。生物降解可以得到与化学氧化或燃烧相同的最终产物。 二、酯的分析方法 1凝点 测定方法如下: 1)在干燥清洁的试管中注入试样,使液面满到环形标记线处,用软木塞将温度计固定在试管中央,使水银球距离管底8^10mm。 2)将装有试样和温度计的试管垂直地浸在50士1℃的水浴中,直到试样的温度达到50士1℃为止. 3)从水浴中取出装有试样和温度计的试管,擦干外壁,用软木塞将试管牢固地装在套管中,试管外壁与套管内壁要处处距离相等。 4)将冷却到35士5℃的试样浸在装好冷却剂的容器中,冷却剂的温度要比试样的预期凝点低7~8℃。 5)当试样的温度冷却到预期凝点时,将浸在冷却剂中的试管倾斜成45°,并将倾斜状态保持1 min,应注意试样仍要倾在冷却剂中。 6)从冷却剂中取出套管,迅速将试管套外壁用工业乙醇擦干,垂直放置观察试管中的液面是否有过移动的迹象。 7)当液面位置有移动时,从套管中取出试管,将试管重新预热使试样温度达到50士1℃,然后用比上次试验温度低4℃或其它更低温度重新进行测定,直到某温度试液液面不移动为止。 8)当液面没有移动时,从套管中取出试管,并将试管重新预热至试样温度为50士1℃,然后用比上次试验温度高4℃或更高的温度进行测定,直到某温度时液面移动。 9)找到凝点的温度范围后,采用比移动温度低2℃,或比不移动温度高2℃的温度重新进行试验。如此重复试验直到某温度时能使试液面不移动而升高2℃又能使液面移动,就取使液面不动的温度作为试样的凝点。 10)试样的凝点必须进行重复测定。第二次测定时的开始试验温度,要比第一次所出的凝点高2℃。要保证前后两次测定值之差不超过2.0℃. 2粘度 ①粘度就是液体的内摩擦。润滑剂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相对移动时,油分子之间产生的阻力,使润滑剂无法进行顺利流动,其阻力的大小称为粘度。 ②在一定的工况条件下,润滑剂的粘度是决定润滑膜厚度的主要因素,例如,对流体动压润滑,润滑膜厚度与粘度成正比;而在弹性流体动压润滑下,润滑膜厚度与粘度的0.7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粘度也是影响摩擦力的重要因素。 流体流动时,由于流体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