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福建东山县大帽山遗址史前聚落的贝类采集谈起
从福建东山县大帽山遗址史前聚落的贝类採集谈起
李匡悌1、米泓生2、焦天龙3、林恭务4、范雪春4、陈立群5
1.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
3.Bishop Museum University of Hawaii-Manoa, USA
4.福建博物院
5.东山县博物馆
前言
论及史前聚落适应环境过程的探索,考古学研究上有一利用生态学角度的取径。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藉由考古材料的分析;特别是生态遗留,来探讨史前人类和环境之间互动所表现的依存关係。根据这些关係的了解,提供现代社会深入认识史前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方法及经营策略的运用。本文的目的,便是希望利用福建东山县大帽山遗址新近发现考古遗址中的贝类遗留,来说明当时聚落採集贝类食物资源的表现,以及贝类遗留所反映的古环境之涵意。
大帽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
大帽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位于福建省东山岛南端。1986年遗址发现之后,福建省漳州市考古工作者做了多次调查。2002年11至12月,大帽山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面积75平方米。2006年5—7月,我们又对大帽山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55.5平方米。由于在发掘过程中系统采取了筛选和水选等采样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则尽可能从多学科的角度提取信息, 大帽山遗址的这两次发掘面积虽小, 但却获得了大量的材料(福建博物院、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 2003;福建博物院 2006;Jiao 2007)。
位置与环境
大帽山遗址所在的东山岛是福建的第二大岛,位于东海与南海交汇处。东濒台湾海峡;西临诏安湾;南远接南澎列岛;北西通过八尺门海堤与云霄县接壤;东北东山湾与漳浦古雷半岛为邻。由主岛及其周边44个小岛组成。全岛地势西北高,多低丘;东南低,有连片沙地。地形切割破碎,岗峦起伏,有小丘413座,最高山峰苏峰山海拔274.3米。全岛只有几条不足5公里的小溪沟。海岸线曲折,港湾多,滩涂海域辽阔。全境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0.8°C,终年无霜冻。年均降水量1103.8毫米。
大帽山遗址位于陈城镇大茂新村东北约1公里的大帽山东南坡,海拔66米。遗址所在的大帽山,为岛内第二高峰,海拔251米。遗址所在的山坡东临乌礁湾,南为沃角湾,东距海边约1200米。遗址残存面积约4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20~55厘米。由于遗址中含大量海生贝壳堆积,当地居民直至1970年一直在此挖贝壳用来烧壳灰,导致遗址遭到极大的破坏。遗址原来的面积应比现在要大得多。
地层堆积
大帽山遗址的文化层堆积离地表不深,一般只发现有三层:
第1层:表土层,褐色,Munsell土色表代码为7.5YR 5/4 Brown 。土质松散,较软,含较多细砂,富含腐殖质及少量贝壳屑。属砂质粘土。出土一些海生贝壳、兽骨、陶片等。厚度2-4厘米。
第2层:文化层,黄红色,Munsell土色表代码为5YR 4/4 reddish yellow。砂质粘土,含砂量超过30%,包含较多植物根系及一些贝壳屑、小石块。出土一些海生贝壳、兽骨、鱼骨、陶片等。厚度14~16厘米,深度18~22厘米。
第3层:文化层,红褐色,Munsell土色表代码为2.5YR 5/8 red。砂质粘土,含砂量超过30%,出土较多贝壳、陶片、兽骨、鱼骨。厚度18-26厘米,深度38-44厘米。
第3层下为风化基岩表层,均为绢云母化硅线石动力变质岩块,层表凹凸不平,岩块大小不一,排列零乱无序,大者长宽大于30厘米,小者长宽仅5厘米。
大帽山遗址文化堆积上部虽遭到严重人为破坏,但从发掘情况及遗物出土的状态观察,第2和第3文化层均是原生堆积,没有经过后期人为的扰乱。发掘表明,大帽山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单纯,属同一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进一步证明了大帽山遗址被废弃后,再没有后人在此废墟上居住过。因此这为我们准确判断大帽山遗址的文化性质和年代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帽山遗址的遗物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时期的遗存来看待。
两个文化层出土遗物的文化特徵,基本上相当一致。第3层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地势较低的南部地段,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主要是陶片和石器。特别是贝壳堆积主要便是分布在遗址的南半部。遗址北半部并没有发现贝壳堆积,但却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文化物质遗留,其中包括大部分陶器,而且多半能够复原。这种现象似乎反映,大帽山遗址的南北两个不同空间上,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北半部可能是人类的居住和活动区, 而南半部可能是垃圾堆积的地区。
年代
由于堆积较薄, 两次发掘均未能采集到木碳标本。为了研究需要,分别在两个文化层中采集了两种海贝的标本进行年代测定。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测试,其年代数据如表一。
发表的三个年代应该反映了大帽山遗址所形成的时间,即距今4300-5000年之间。在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