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2017.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夜归鹿门歌》2017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 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人称“诗佛”,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 缘景明情 现景 呈现诗中所绘之景 析景 分析特点 摹形 描摹形象 溯情 推求感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 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  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  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 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对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   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   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   但是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 比较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与王维《归嵩山作》异同。 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境。 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 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同: 2. 孟诗整个诗境显得平淡自然、优美 恬淡、脱尽尘世烟火。 异: 王诗意境充满变化: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的黯淡凄凉,归到嵩山的恬静澹泊 。 1. 孟诗着墨轻淡,多用白描,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色彩光泽更为丰富。 隐逸之地 ︱ 鹿门山 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 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谢灵运[南朝·宋] 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 王维、孟浩然、裴迪、 储光羲、常建等。 夜归鹿门歌(写作背景)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孟浩然 孟浩然的雕像 孟浩然故居--鹿门山 1、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志趣. 2、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 3 、朗读品味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学习目标 ◎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 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 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作者简介孟浩然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轶事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文档评论(0)

5611907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