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仲文《声敲寒玉图》和《溪山行旅图》.docVIP

秦仲文《声敲寒玉图》和《溪山行旅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仲文《声敲寒玉图》和《溪山行旅图》   《声敲寒玉图》      我自幼喜画,苦干无师指教。上高中后渐渐地也买得一些印刷品临习。1963年,我进了鞍钢机修厂当学徒工,上班之余沉迷于画,也通过邮购的方式在琉璃厂《墨缘阁》买到一些名人的真迹,眼界有所开阔。后来在同好那里看到一本旧挂历(那时挂历很稀有,印得也小),里面有秦仲文、吴镜汀等人的画。特别对秦仲文那幅青绿山水《水廓烟波》极为欣赏,少年的我竞迷上了这幅画――也许真的是和秦仲文先生有缘吧。   此后又陆续买到《秦仲文山水画集》和秦先生的一些画页,对秦仲文先生的作品了解渐多。特别是画集里手书的“自述”,其意坦诚率真、平实质朴,使我想见作者定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人,遂生拜师之念。怎奈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画集》里的“自述”也没有透露更多的信息。然心摇神动不能自已,于是便写了一封信,把仰慕先生之情、愿拜门下之意说了一通,信封上想当然地写上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秦仲文先生收”。   信寄出后,日日翘首以盼,但不见回音。几天后,我又写了一封,仍然石沉大海。但还是不死心,就又写了一封,只三天就收到了回信。   那天我下夜班,早晨回家吃了饭,忽听门外邮递员的喊声:“刘寰的信,欠资,拿8分钱来!”(那时信件如有超重仍然给邮递,但由收件人付欠资)。我一惊,同时伴着极度的兴奋――我知道秦仲文先生的回信到了。忙到门外接过信。这是一个很大的宣纸信封,字是毛笔写的,我以前还没见过这样的信封。我的手在颤抖,心在剧烈地跳着。回到屋急忙打开信,信文是这样的:   前由美院转到来信拳拳可感,从前多次见教均未转来,无由奉答,抱歉所似。   我的工作处所是“北京中国画院”,现任画师,今年七十一岁,衰病侵寻,无能多画,随函附寄墨竹小幅,奉复迟迟,幸勿垂讶。刘寰同志   秦仲文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三日   随信所寄的是整张迁安皮纸竖幅的《声敲寒玉图》。信、画展读再三,如在梦境――20岁的我与古稀之年的秦仲文先生的交往就这样开始了。   这幅墨竹构图大疏大密,有奇横的态势。中锋写出的竹叶,圆劲利落、清秀淡雅、俯仰伸缩、摇曳生姿。数千百笔,气脉连贯,一丝不苟。承夏昶、石涛画竹之精髓,显先生文化修养之底蕴,但闻声敲寒玉,如迎拂面清风,值得细细品读。      《溪山行旅图》   1972年3月初,我在渡口(四川攀枝花市)的工作单位上收到了秦仲文先生寄来的信和一幅四尺整纸仿荆范遗意的浅绛山水《溪山行旅图》。信文如下:小寰同志:   二月十一日惠书奉悉。去冬画院下放人员回来后,继续集体学习,搞批清、三反运动。我辈老年同样编入排班,预计春节后可能告一段落,四月间业务上马,恢复正常工作。但是最近领导号召“认真读书,学习马列主义”,可能集体生活将要推迟到七月之后。我在画院食宿,只有星期日回家一次。接来教,雅谊殷拳,无以奉答。兹检出旧日所写有关山水画一点经验、未印草稿,连同解放后拙笔山水一幅奉供参考,不足道也。一俟何日恢复业务,得有余暇,再行通讯以定胶面之期,庶免时间相会也。   专此奉复 并致敬礼   秦仲文 二月二十八日   为了读懂这封信,需要向前回顾的是:自“文革”前二三年,美展中除领袖诗意画外就是人物画,纯山水花鸟画已经被定性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山水花鸟画家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当时秦仲文先生在写给我的信中曾有“不要再走我们这样文入画家的老路了”的沉重的忠告。   1966年“文革”伊始,秦仲文先生家被劫掠一空,人被扫地出门。之后是无休止的批判、检查,检查、批判。1971年8月先生的信中说“领导要抓创作了”,但没过几天就又当头一棒,老画家们还没来得及画画的笔就又写起了“自我检查”(此是在吴镜汀先生家看到吴先生正在写的字头)。连年近八旬的老人都被圈在一起任人摆布,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而回到家却看到了我的长信,当时是何感想?实在是无法回复我。然而心灵的默契又不能不做点什么,于是先生找出自己的一点文稿,和连浩劫之初都躲过了的、一直在身边珍藏了20年的唯一一件盛年所作,拿出来寄赠给我(我想见先生似乎在念叨着“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想着自己的这件东西只有交给这个青年才有流传后世的可能)。   秦先生的这幅《溪山行旅图》题材是传统的,章法类范宽的《雪麓早行图》,已有磅礴的气势;但震撼我心灵的却是那惊人的表现技巧:旅行者面对的大山苍茫密茂、黑沉雄厚、层峦叠嶂、无穷无尽,山体的硕大和人生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极力烘托着坂道上旅行者的艰辛,而画中部的透亮处又给人以能走出去的希望。整个画面层层积墨而笔笔皆显;勾皴点染中蕴斧斫之声,真神力也!胸中的学养和手上的功力合而为一;书卷气和山林气水乳交融。但见墨生笔底、笔底生韵、笔墨相生、气象高华。近处的杂树,碎笔勾勒极尽姿态;就连远山也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