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相器设计与仿真
0.18umCMOS反相器的设计与仿真2016311030103 吴昊 实验目的 在SMIC 0.18um CMOS mix-signal环境下设计一个反相器,使其tpHL=tpLH,并且tp越小越好。利用这个反相器驱动2pf电容,观察tp。以这个反相器为最小单元,驱动6pf电容,总延迟越小越好。制作版图,后仿真,提取参数。实验原理反相器特性 1、输出高低电平为VDD和GND,电压摆幅等于电源电压; 2、逻辑电平与器件尺寸无关; 3、稳态是总存在输出到电源或者地通路; 4、输入阻抗高; 5、稳态时电源和地没通路;开关阈值电压Vm和噪声容限Vm的值取决于kp/kn 所以P管和N管的宽长比值不同,Vm的值不同。增加P管宽度使Vm移向Vdd,增加N管宽度使Vm移向GND。当Vm=1/2Vdd时,得到最大噪声容限。 要使得噪声容限最大,PMOS部分的尺寸要比NMOS大,计算结果是3.5倍,实际设计中一般是2~2.5倍。反向器传播延迟优化 1、使电容最小(负载电容、自载电容、连线电容) 漏端扩散区的面积应尽可能小 输入电容要考虑: (1)Cgs 随栅压而变化 (2)密勒效应 (3)自举电路 2、使晶体管的等效导通电阻(输出电阻)较小: 加大晶体管的尺寸(驱动能力) 但这同时加大自载电容和负载电容(下一级晶体管的输入电容) 3、提高电源电压 提高电源电压可以降低延时,即可用功耗换取性能。但超过一定程度后改善有限。电压过高会引起可靠性问题.当电源电压超过2Vt以后作用不明显. 4、对称性设计要求 令Wp/Wn=μp/μu 可得到相等的上升延时和下降延时,即tpHL=tpLH。仿真结果表明:当P,N管尺寸比为1.9时,延时最小,在2.4时为上升和下降延时相等。反相器驱动能力考虑单个反相器驱动固定负载tp0为反相器的本征延迟,S是反向尺寸与参照反相器尺寸的比值。tp0与门的尺寸大小无关而仅与工艺及版图有关。无负载时,增加门的尺寸不能减少延迟。有负载时,S很大时(大于等于10)使反相器延迟趋于本征延迟,因此继续加大尺寸不会有什么改善而只会显著增加面积。、 2.反相器驱动大负载电容(反相器链)给定负载 CL ,给定输入电容 Cin时,可由公式 得到尺寸放大系数f和反相器级数N的关系。又因为驱动大负载电容时最优f=3.6,tp最小。所以即可以确定一个正确的反相器级数N来最小化延迟。实验内容反相器设计经过不断的调整与仿真,在保证VM=1/2(VDD)=900mv同时尽量减小延时,最终确定Wp/Wn=47u/15u,管子较大为了确保反相器链的级数不会过多。反相器电路图:反相器符号图:反相器仿真图: DC仿真: 由图可知:反相器Vm≈900mv,即tphl=tphl。Tran仿真:由tran仿真结果可知,tpHL=0.09ns≈tpLH。利用这个反相器驱动2pf电容,观察tran仿真结果:由图可知tp为2ns,延迟较大,可见单个反相器的驱动能力有限。输入栅电容计算:Pmos电容参数:pmos输入栅电容=Cgs+Cgd=19.659ff+19.698ffNmos电容参数:Nmos输入栅电容=Cgs+Cgd=15.307ff+15.500ffCgin=19.659ff+19.698ff+5.307ff+15.500ff=70.164ff反相器版图:DRC:设计反相器链驱动6pf电容参数计算:反相器链级数N的计算:由公共F=CL/Cgin,1=6pf/70.164ff=85.5因为反相器链的最优尺寸放大比例f=3.6,又知道F=85.5所以可由 得N=lnF/lnf=3.472,即反相器链的级数N为4时,延迟最小。延迟tp计算:tp0为反相器空载延迟=0.09nsr为自载系数≈1所以计算可得tp=1.44ns原理图:测试图:Tran仿真:由图可知,tp≈1.49ns,符合理论计算值的结果。表明通过反相器链有效增强了其驱动能力。版图:DRC:LVS:PEX: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使我对Candence工具使用更加熟练。加强了我我对反相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理解。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我学会了如何加强反相器稳定性,优化驱动能力,减小传播延迟,节省版图面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