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浅谈我国传统土木.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浅谈我国传统土木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题 目 浅谈我国传统的土木 课程名称 土木工程概论 学生姓名 李进松 学生学号 16610907150227 专 业 土木工程 班 级 1602 提交日期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人居环境学院 浅谈我国传统的土木 1、前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中国古代土木工程跨越了漫长的历史,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建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往往伟大的文明都伴随着伟大的建筑。入我们所熟悉的雄伟古老的中国长城、方正高耸的埃及金字塔、典雅静穆的希腊帕特农神庙、清丽纯美的印度泰姬陵等。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将木材这一重要结构材料的性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到淋漓尽致,在许多方面可以与现代建筑将钢筋与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充分运用相媲美。 从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起)绵延至17世纪中叶。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记载了在人类初期土木工程的起源。我国黄河流域的仰韵文化遗址(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村遗址(约公元前4800——公元前3600年)都发现了房屋的痕迹,其平面呈圆形或者方形,有木柱的浅穴和地面建筑围护墙的残痕,据分析应该是早期的茅屋。古代建筑尽管材料原始、没有理论,但是古代土木工程仍然创造了辉煌。 2.中华传统建筑之特色 2.1古老的木构架 以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在结构上,由于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外观。从而出现中国建筑所独特的群体组合和独有的技术文化即斗拱。斗拱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名片,知名度极其高,是中国建筑文化一项突出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1054年建成的山西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塔高67.3m,共九层,横截面呈八角形,底层直径达30.27m。该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历时近千年仍然完整耸立,足以证明我国古代木结构的高超技术。北京故宫、天坛,天津蓟县的独特寺观音阁等也是具有漫长历史的优秀建筑。 2.2传统的砖石结构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对石材和砖的利用,也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谱写了精彩的篇章。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便已经在建筑中开始了对石材的应用。早期主要是应用于建筑的柱基、垫石和台阶等部位。而到了汉代出现了石材建构的房屋。例如:山东孝堂山武梁祠石房屋,四川高颐石阙,河南午阳石墓等。南北朝时期石土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大规模的石窟开凿和雕刻艺术都反映了当时对石材的充分利用。唐宋时期石材被大量用于建塔,如山西交城万卦山石塔,泉州开元寺石塔等。到了明清时期对石材的利用达到一个高潮,凡建筑中重要的部位,如台阶、台基、墙基、柱础和石柱、挑檐石、门窗劵口等皆应用石材。 砖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大创造,产生于战国时期,一开始被用于砌筑墙面和地面,而其种类除了装饰性条砖,还有方砖和空心砖等。随后砖的烧制工艺不断发展,著名的秦砖汉瓦就在其表面烧制出许多精美花纹,使砖本身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砖结构在汉朝多用于地下墓室,到北魏时期已大规模运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标志着砖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唐宋时期的砖块烧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产量也增加,不少城市用砖砌城墙和道路。元明时期制砖技术更前进一大步,它的使用数量和质量也都达到历史的高峰。明代由于砖山墙开始普及,还导致了一种新的屋顶形式-硬山顶的兴起和推广。 2.3传统的水利工程 对于人类来说,水像空气和食物一样重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无不首先在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无不借助于河流的慷慨赠予,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天然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 在中国,大规模开展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已有四千年之久。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大禹治水的传说。约公元前22世纪,历史已经进入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入了锄耕阶段,人们逐渐甫近山丘陵地区,移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帄原生活和生产;这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帄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这时禹继其父鲧治水,他一改鲧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导分流洪水,将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治水的巨大成功。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那是适应当时人口不多、居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了,不能再任黄河在广袤的帄原上往返大幅度摆动了,筑堤防洪应运而生。堤防自然是防洪的有效手段。此外,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