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贵笙的眼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薛贵笙的眼力   往年常逛文物商店,总可以看到一位腰板挺直的老人,无论是坐在那里喝茶,还是在柜台上收购文物,亦或是接待买主,都不失之他那个“架势”,像京剧演员那样,似乎是训练有素的。又和京剧演员不同。京剧演员在台上的“架子功”是摆出来的,而此人的“架势”是自然的,是生活中的,是生来就具有的。这样过了许多年,我一直不知道此人是谁。      这次采访收藏家,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名单中有薛贵笙的名字。薛贵笙的名字很熟,一些朋友常把这名字挂在嘴边,或者称他为“薛老板”。我一直不认识他。直到上门访问,走进薛贵笙的家门时,才恍然大悟:此老就是薛贵笙啊!此时他已90多岁,是真正的老人了,和许多年前在文物商店见到的老人一样:腰板直挺,满面红光,说话仍然是中气十足。   薛贵笙说话很风趣,每说一件事情,似乎都在细细品味着。谈的都是家常事,是老年人保健的事,是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他似乎有意避开文物收藏的话题。最后我没有办法,只好用提问的方法采访了。   “请谈谈你的身世,可以吗?”我说。   “可以。我的身世很简单。我是回民,家住在南京。8岁到上海,11岁就到宝山路一家烟草公司当童工。13岁开始跟古董商学生意,16岁自己开古董店,与古董文物打了近80年的交道。”   他的简短介绍令我吃惊。无论是传闻中他鉴定文物的火眼真晴的故事,或是从他的气质上,都会认为他即使不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也是出身在书香门第的簪缨之家,是在文化氛围中泡出来的,却不料他是真正的“苦出身”的穷孩子。   “那你的文化怎么学来的呢?”我又问。   “我只是断断续续上了点夜课,没有机会进正式学堂。所谓上夜课也不是每天都能去的,生活所迫,学习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看文物嘛,一是过去年轻时,脑子还算好,给懂行老先生送几支香烟,缠着他们讲讲,老先生都不保守,愿意讲,还有就是长年累月的实践了。”   “你一生经手了那样多的文物古玩,能否说上些文物古玩背后的故事?”   他咋咋嘴,想了一阵,说:“没有什么好说的。”   我知道,他是文物鉴定的多面手,鉴定瓷器的功力尤为深厚。我就说:“如何鉴定瓷器的真伪呢?”   “这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他说。   “我对瓷器的真伪一无所知,就请你为我上一次普及知识的课吧。”   “看瓷器,一看落款,二看胎子,三看釉彩,四看造型……。比如,有一只青花碗,别人说是清朝的,我说是明朝的。清朝的碗底足高且阔,而这只碗底足低且撇。从釉彩上,这只碗摸上去高高低低,明朝的颜料是从苏门答腊进口的,重,是沉底的,所以不如清碗光滑。看唐三彩,先要看碎纹。真的,出土的,碎纹天然细密。假的,碎纹粗砺,是后人用化学药水故意制成的。还要嗅嗅,出土的,泥土有股青草气,假的就没有了。看铜器的真伪,主要看上面的字。旧的字是铸成的,口小里面大,仿的字是后来刻上去的,口大里面小。鉴定玉器……”   “我看过你主编的《中国玉器赏鉴》……”   “好,我要说的话都写在书上了,我就不再重复了。”他说。   想不到他来一个顺水推舟,不再深谈了。这部书我手边有一本,全书分“欣赏篇”,计收入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各类玉器700余件,有的加配局部,各配有导读文字,可以给读者且鉴且赏;“鉴辨篇”是专门鉴别真伪的,计收入仿古、改件、沁色等器物图片200余幅;“资料篇”概述玉材、纹饰、术语诸项,图文并茂,使用的资料典型准确。   薛贵笙为此书写了前言,简要讲了玉器发展的历史,好在文字不长,摘抄于后:   以玉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掘,最初的玉器制品,可追溯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兴隆洼文化,这些萌芽期的玉制品除少量软玉外,大多数实际上是“石之美者”的玉石器,包括工具、装饰品及更具象征意义的琮、璧等用途不明的器物。玉器发展到商周时期,与礼制进一步挂起钩来,出现了“六瑞”、“六器”之说,而其实质在于国人对玉的珍视到了无比崇高的地步。玉不仅被用于祭祀这一国家重典,还被喻为人品、美德:“君子比德于玉”(《礼记?聘义》),或者“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礼下》)。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然尊玉之风不衰。公元前279年渑池大会,秦昭王欲以城池十五座向赵国换取和氏之璧,可见宝玉已非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连城可喻。汉承周制,又有发展,在玉器的类型、风格、琢工上导引了以唐宋为代表的中期阶段的到来。生活器、装饰品、赏玩品、世俗化、商品化,逐渐成为唐宋玉器的主流。宋人复古,偃武修文,好玉之风启遍行全国,拟古器、仿古器应运而生,前者基于艺术好尚,后者出于商业欺诈,辨伪于是成为必要。随着绘画雕塑中写实传统的式微,明清玉器的艺术水平总体上逊于唐宋。明代玉器最值一提的是出现了玉史传名的陆子刚,陆选玉之精,治玉之妙,空前绝后,而□名之作铺天盖地;清高宗弘历嗜玉,乾隆时期的御制之器在工艺上精妙绝伦,成为中国古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