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之最(六)银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货币史之最(六)银币   最早的银铸币――楚国银质空首布      白银用作货币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银币;后来银币分为银两和银元两种。地处南方的楚国始封于西周初年,当时是一很弱小的国家。春秋时期对外扩张,为“五霸”之一;战国时为“七雄”之一。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楚有“三钱之府”,现在一般认为三钱是金、银、铜三种质地的金属铸币,楚国是唯一具有这三种钱币的国家。在形制上,楚币也受到中原钱币的影响,铸有空首布、平首布。楚国的银铸币主要为空首布与银贝。1974年8月,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农民在挖石灰池时发现一件三足带盖铜鼎,内藏有银布币18件,总重3072.9克。银布币皆为铲形,銎作圆柱状(图1)。按币体大小分长、中、短三类(一类与铜质空首布形制相似,身短,空首可以安柄;一类身短实首;另一类身长实首),形状呈长方形平肩,刃部平直。其中最大者通长157毫米,身长142毫米,宽58毫米,厚2毫米,重188.1克,币身窄长,銎首短粗,背面刻有“五”字样;最小者通长100毫米,身长84毫米,宽58毫米,重134克。铸造时间大约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银铸币。学术界多认为它是春秋时楚国铸造的钱币(一说为战国韩铸币),这一发现修正了我国银铸币始铸于汉、晋、宋、金等多种观点,将中国银币铸造史提前了几百年。      最早的正式官铸银通货――金朝承安宝货银铤      金朝用银受宋的影响,其形制和重量近似宋铤,但在后期有重要的发展。“承安”是金章宗年号(1196~1200年)。是时,旧例银每铤五十两,与铜钱的法定比价是每铤一百贯,即银每两值铜钱两贯。银铤往往被民间截凿使用,银、钱的市场比阶亦常有变动,承安二年(1197年)十二月,经尚书省议定铸承安宝货银铤,分一两、一两半、三两、五两、十两五等,每两折钱两贯。但这种银币实物长期未被发现,其形制、重量、成色、币值问题成为钱币史上的一个悬案。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在清理库房时发现4件(壹两半)承安宝货银铤,为钱币珍品的重大发现。1985年在黑龙江阿城又发现1件(壹两半),在钱币界引起轰动,从而澄清了对承安宝货的误解。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在库存的杂银中又发现2件(壹两),1987年6月内蒙古兴和县也发现1件(壹两半);民问收藏家1件。至今一共发现9件,均为铤形,中间束腰,两端圆形,背部呈蜂窝状孔。正面钤有印文。上部横书“承安”年号,下部竖书“宝货、壹两(或壹两半)”及“库、部”押符。承安宝货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明确记载的法定官铸银通货,是中国白银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近年来常在市场上发现赝品,其形状、铭文和真品有明显差异,购藏时需仔细鉴别。         最早錾刻有“元宝”字样的银锭―一至元十三年扬州元宝      元宝是民间对银锭的另一种称谓,来源于元代银锭上的“元宝”铭文。早在至元三年(1266年),杨浞任诸路交钞都提举,在上奏的钞法变宜事中提议,“平准行用库白银出入有偷滥之弊,请以五十两铸为锭,文以元宝”,以方便使用。银锭称“元宝”始于此,后来成为白银货币的代名词。考古发现最早堑刻有“元宝”字样的银锭,是在上海发现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扬州元宝”,银锭正面竖列三行铭文,依次为:“扬州行中书省五十两监铸官箕至元十三年”“库官孟口口官王”“口银库子其成银匠侯苍明”;背面铸有阴文“元宝”两个大字。后来在辽宁朝阳西涝村和江苏句容杨立山也出土錾有“元宝”字样的至元十四年银锭两件。2002年又在内蒙古出土元代扬州元宝五十两银锭一件。正面铭文:“扬州至元十四年行中书省五十两银铸银官刘硅销银官王口验银库子景春银匠侯苍明”;背面铭文:“元宝”。长138毫米,首G99毫米,腰宽55毫米,厚32毫米,重1925克。该银锭在北京华辰拍卖公司2003年秋季钱币拍卖会上以13.5万元人民币成交。中国嘉德拍卖公司2004年夏季钱币拍卖会上也上拍有一件至元十四年扬州元宝,以22万元成交;在该公司2007年春季拍卖会上,编号为5010号的至元十四年扬州元宝(图3),正面文字61个,为目前所见此类型中文字最多者,极具研究价值,以29.2万元成交。      最早的地域性官铸银币――清乾隆宝藏      近代中国官铸银币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始铸。此前银钱仅仅作为赏赐、贮藏用,而非正式流通货币。乾隆五十七年清廷行令西藏地方政府,命由中央驻藏大臣监督,设炉鼓铸汉藏文对照的地区性流通货币“乾隆宝藏”,用以驱除曾长期流通于该地区廓尔喀(尼泊尔)劣质银币。次年,清廷正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专立“钱法”―章,明令设铸钱局(宝藏局)于西藏,由驻藏大臣监督就地铸造统一官钱。此为清代“宝藏”银币系列之第一种。乾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