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的历史演变
摘要:中国音乐与诗歌从先秦时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到唐诗宋词元曲,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用两句话来加以概括:音乐是诗歌传播的翅膀,而诗歌是音乐的文化载体。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演变轨迹经历了以乐从诗的诗经时代,采诗入乐的乐府时代。依声填词的唐宋时代。
关键词:《诗经》;汉乐府;雅乐;清乐;燕乐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070-03
作者:汤其林,湖南工业大学师院校区音乐系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职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1
何谓“诗”?《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意都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的。何谓“音乐”?《礼记?乐记》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说:一是从自然哲学角度解说:“乐者,天地之和也。”认为音乐是天地自然和谐统一。二是从伦理学角度解说:“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者,所以象德也。”“乐者,德之华也。”认为音乐与伦理道德相通,音乐是德操的表象,音乐是德行的鲜花。三是从心理学角度解说:“夫乐者,乐也。”认为音乐就是快乐。四是从音乐旋律学角度解说:“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认为音乐旋律是审定一个基音以调和众音,用各种乐器来配合演奏,节奏和合便成乐章。中国音乐与诗歌从先秦时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到唐诗宋词元曲,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用两句话来加以概括:音乐是诗歌传播的翅膀,而诗歌是音乐的文化载体。中国音乐和诗歌紧密相连的发展过程大概经历了雅乐、清乐、燕乐几个阶段,中国诗歌与之相配,其音乐特质是从《诗经》开始形成的,在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诗歌与音乐关系的发展大致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诗经时代,“以乐从诗”,诗乐舞三位一体,即雅乐阶段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它包含了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乐。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之中。
《诗经》既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身又是上古时期的配乐诗集。今存《诗经》共305首,分三类:1、《风》包括15国的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这些民歌流行的范围大约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和四川的东部,这是周初(约公元前1066)到春秋中期(约公元前570)近500年间的作品。2、《雅》一般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反映现实,同情人民、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品。3、《颂》多半为古老的祭歌和舞曲,它反映了古代生活的一些方面。《诗经》中的民歌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它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爱情的、有劳动的;有生活风俗性的;有讽刺的;有童话的等。表现的情感也是丰富多样,包含了轻松愉悦、深沉悲痛,爽朗明快、曲折迂回,慷慨激昂、愁思感叹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表演形式上有独唱、对唱、帮腔等形式。从歌词结构上可以看出,其曲式结构大致有十种之多,如分节歌、主副歌、换头、联曲等形式。
《诗经》中的民歌,收集渠道大致有二:一是采诗。周朝设立有专门的“行人”,四处收集民间歌谣,供朝廷考察风俗民情与政治得失,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二是献诗。献诗,成为周王朝的一种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列朝献诗,以便让天子了解下情,考察施政得失。《国语?鲁语》记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墨子》在《诗经》的音乐艺术功能的评价上。称其“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雅乐时代之后,诗与乐分途。
二、汉乐府时代,“采诗入乐”阶段,即“清乐”阶段
商乐,就是“清乐”。是古代汉民族的地方民歌,包括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的俗称)的歌曲,所以称为“清商三调”,简称为:“清商”。郭茂倩《乐府诗集》指出:清乐,就是九代遗声,相和三调为其肇始。其为古调以及魏三祖所作。相传魏孝文帝平定淮汉,收江南声伎,得江左所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类,以及江南吴歌、荆楚。总谓之“清商乐”。后于太常设立“清商署”予以管理,称为“清乐”。隋唐时代,设置的“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