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式大片的“主题变奏”
[摘要]中国式大片,是模仿好莱坞“高概念”的电影产物,是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电影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国式大片在题材选择、视听语言、演员选择、媒体运作都有了根据市场运作既定的创作模式,而由于影片在商业智慧和艺术智慧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式大片正在经历形式大于内容的“主题变奏”。本文试图分析这种模式,权衡利弊,为中国式大片的发展指出可行的前景和可能的隐患。
[关键词]大片;中国式大片;构成配方
一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创造了中国国产电影不曾有过的票房奇迹,2.5亿元的商业成绩着实让长期萎靡不振的中国电影仿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至此,业界第一线的从业人员们仿佛才真正意识到了中国本土电影市场应该具有的蓬勃和潜在的巨大消费能力。在其后的四五年间,《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导演们几乎毫不犹豫,接二连三的投入了拍摄大片的浪潮之中,在媒体如火如荼的热炒宣传造势之下,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在观众周而复始的期望与失望之中,无尽的网络恶搞,指责和谩骂之声也是不绝于耳,中国式“大片”每一次的公映,都会引起一系列的文化连锁反应,而在节日里在电影院里观赏大片,仿佛变成了一件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在如此的社会流行之下,中国的电影院终于有了貌似门庭若市的那么几天。
何谓“中国式大片”?本来所谓大片一词,就是舶来品。中国的大片,是模仿好莱坞“高概念”的电影产物,是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电影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从创意概念到拍摄、后期制作、都被称作一个商业项目。
学习和接受这样的模式无可厚非,“拿来主义”是中国近百年经常做的事情,但是好莱坞电影历经百年,已经有了自己非常成熟的运作体系,这种体系的运行不仅体现在电影后期成功的商业运作和全球行销上,更体现在电影内涵所指向的主流价值和娱乐价值、商业性和娱乐性、本土性和全球性之间的动态平衡。例如《哈里?波特》、《指环王》、《黑客帝国》、《南极大冒险》等大片,除了令人眩目的电脑特技之外,它的情感性和价值观基本上也大多是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接受的,如《哈里?波特》之中对于友情的忠诚,《指环王》中对于欲望诱惑的抵制,《黑客帝国》中对于爱和生存意义的理解,《南极大冒险》中人与雪橇犬之间的情感等等,这些情感和基本道德指向,是和广大电影观众的潜在价值观相通的。中国式的大片,在商业操作上,已经可以说是掌握到了精髓,可是在艺术智慧上,还只学到了皮毛,观众在心理上和文化上都找不到认同,就好比一个交响乐团,演奏乐师是最好的,都拿着是顶尖的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似乎恢宏庞大,但就是不悦耳动人。外国的先进成功经验,经过了中国的特色改造,就好像交响乐中的“主题变奏”一般,不脱离原来的主题;以原来的材料为基础,一次又一次地“有变化地反复”。中国的大片由于商业和艺术之间的不平衡,也在演奏着形式大于内容的“主题变奏”。
二
影片本身不吸引人,并不意味着大片,大制作不好。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大片,因为它带动着整个工业向前走,一部大片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激活整个行业。但是当行销大于一切,商业目的取代艺术表达,中国的大片似乎走入了自己为自己设下的怪圈,英文中有“blockbuster”一词,就是指大片的概念,但是美国的“大片”电影基本上是以票房成败论英雄,《泰坦尼克》是绝对的大片,投资高收益高,但是还有类似《女巫布莱尔》,虽然是好莱坞B级片小投资,但是它的收益也绝对可以让其归入“大片行列”,《碟中谍3》不能算大片,虽然它的投资巨大但是收益并不丰厚。就这种单纯票房收益观念来说,今年仅200多万左右投资的《疯狂的石头》应该算好莱坞定义的“大片”,但是放在中国,这种定义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和认同的。
国人对于大片的最初概念,应该始于1994年,这一年,广电总局以分账形式每年引进10部国外大片,《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等好莱坞影片的引入,让中国的电影观众们在电影院里领略了真正的视听震撼。总的来说,10部进口大片基本上都是好莱坞影片,其他国家的影片少之又少。这一年,10部进口大片的票房收益占了中国电影全年票房总额的60%以上。至此,一直以来,外国进口大片一直霸占和垄断着中国的电影市场,而这种情形,一直到了中国式大片的出现,才有了转机,2004―2005年间,《十面埋伏》、《无极》的票房已经可以与外国进口大片的票房叫板。
客观说来,创中国式大片之先河的应该是始于《英雄》,但是,拍摄大片的始作俑者应该追根溯源到《卧虎藏龙》,2000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是国际对于中国武侠片和中国式人文情感的一次全面认可,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卧虎藏龙》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