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琢玉大师的“摇篮”
当今名扬沪上的海派玉雕“八大金刚”中的“雕刻全才”刘忠荣,“鱼鸟三圣”中的韩荣昌,炉瓶器皿“七君子”中的戴永才、宋鸣放,象牙雕刻大师粱端玉等大师们,就是在几十年的不断“打磨”中成就为大师的。而历练的初始阶段则是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这个充满着草根气息的“摇篮”……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叶,上海玉石雕刻厂的领导层决定:招收一批具有“绘画才能”的少年学生进入厂办的工业中学专事学习玉石、象牙雕刻技艺。厂区坐落于原上海县第八人民医院斜对面,门牌号是漕宝路33号。工业中学位于厂区的一隅,她是上海工艺美术公司属下上海玉石雕刻厂的厂办学校,也是一所半工半读性质的学校。所谓“半工半读”就是在三年的学制中,第二年开始边学习、边工作(在专门的车间学习琢玉技艺,每月发放工作津贴人民币5元)。该校曾于“文革”前招收了两批学生,直至1972年4月份又恢复招收新生的工作。
1972年4月26日是开学的第一天。笔者和来自徐汇区淮海、漕溪、曙光、徐汇、宜山、紫阳等中学(刚入学2个月)的同学们相继走进了既陌生、又新鲜的上海玉石雕刻厂大门,并办理了注册报到手续。
学校的教室就在传达室隔壁的西侧,那是一间非常简陋的房屋。墙壁由煤屑砖堆砌而成,屋顶用油毛毡铺盖,课桌椅也是破旧不成套的,地坪就是凹凸不平的泥土,面积大约为四十多平米。
教师办公室在厂区北边职工宿舍底楼,是一间约15平方米的房间。三张破旧的写字桌井然置放着,房内坐着3名教师:李根娣,班主任,主要负责教授语文等课程;李忠信,主要负责教授雕塑、绘画(素描、白描)等课程,葛漱鸳,主要负责教授数学。三年期间,先后又有蒋菊华(数学)、何忠年(体育)茅志昌(政治)等加盟教师队伍。
李忠信是教授美术课程的老师,年约二十七、八岁,有着欣长的身材,鼻梁上戴者一副秀琅架眼镜,着一件兰色中山装,风纪扣紧扣着,给人一种既严谨又望而生畏的感觉。按照学校制订的课程表,每周一至六的课程中,语文、数学属副科;雕塑、绘画却是主科,这就要求同学们对“专业”课的课目要重视,要狠下工夫。
专业课教材是李忠信老师亲自用狼毫笔绘在8K白报纸上的,那巧妙的构图,流畅的线条,准确的形体,无不透出老师深厚的绘画功力和精湛的技艺。
绘就完毕,还需至工业用的晒图机上辅以“氨水”,才能将画稿复印出来(后向李忠信老师了解,原始画稿已荡然无存)。
玉石雕刻是一门古老的特种工艺,要求琢玉者既要有平面绘画的美术基础,更有对物体四维的立体概念,而要成就这一技能,学习立体雕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记得第一次上雕塑课时,李忠信老师先将一团黑色略带油性的泥巴拿在手上边捏、边讲述着:“这就是上雕塑课的专用泥巴,是厂里花钱由市郊农民在河流深处人工挖掘后买回来的,同学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更要珍惜它。”李老师的一番“开场白”,使同学们立刻理会到了学好雕塑的重要性。
瞬间,一年过去了,第二学年又开始了,也意味着同学们经历了前一年的琢玉启蒙学习后,可以正式坐在玉雕机上雕刻玉石作品了。
半工半读的“半工”车间在厂区的西侧,呈南北朝向,紧邻蒲汇塘港,河面上依稀可见制造简陋的水泥运输船及改装的机帆船停靠着。
车间墙壁是用煤屑砖块垒砌,涂上纸筋石灰,最后涂刷白色石灰水而成的。两排旧款的玉雕机整齐地置放着。南边放着一张写字桌,上面胡乱堆放着岫玉(俗称新山玉)、独山玉等中低档玉料。
一位五十开外的老师傅正戴着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用毛笔在岫玉上描绘着鸭子的造型,他就是工厂从鸟兽车间选派的老林师傅,是同学门步入琢玉行业的第一任启蒙师傅。随着“半工”琢玉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会雕刻“小鸭子”是不能满足同学们需求的,厂领导决定:再增派炉瓶车间的潘敏敏师傅和人件车间的陆善琴师傅。
还记得老林师傅教同学们的第一课是如何自行制作玉雕工具(俗称钉家什)。当时的慢速玉雕机很简陋,就比第一代“竹凳”玉雕机多个小马达。它就象一只长方型的写字桌,长约180公分,宽100公分,高80公分,两端中央各安装着一只小型马达,两侧置放着两口大铁锅用于盛水,可供两人同时使用。玉雕工具的“身体”是一根根长约五十公分的铁轴杆,一端是空心的,另一端是实芯钝尖的。钉工具的步骤是:将铁杆放置在木片支架上,套上连接马达的皮带,用火柴点燃酒精壶,将“火漆”敲碎放入铁轴杆的空心管内,然后用火在外加热,使“火漆”炀化,
再将压砣的柄塞进空心管内,吹灭火苗,浇上铁锅内的水,用刷子的一端顶住工具的前端,启动马达(慢速),使火漆自动冷却,并在马达的旋转中将工具固定在轴杆内(玉雕工具还有扎眼、杠棒、沙钻、掏砣等,可根据琢玉需要随时更换)。
玉雕机器的发展无论从脚踩到马达(慢速)带动钎砣等琢玉工具,都离不开敲金刚砂这一基本功,记得当时师傅们专门讲解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