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胞生理1

膜蛋白的类型 识别蛋白、受体蛋白、骨架蛋白、运输蛋白、转运蛋白(载体蛋白、通道蛋白及泵蛋白)、酶等。 糖类 细胞膜的糖类,糖链以共价键与膜蛋白或膜脂质结合为糖蛋白或糖脂 。 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1参与G 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传导的信号分子1)G蛋白耦联受体总数达100多种每种受体都7次跨膜其膜外则和跨膜螺旋内部有配体结合的部位,膜内胞质侧有G蛋白结合的部位与配体结合后激活G蛋白。2)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α? r三个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具有结合GTP 或GDP 的能力和GTP 酶活性。3)G 蛋白效应器 AC、 PLC 、PLA2、GC、PDE 4)第二信使 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2传导的主要途径 1)受体-G蛋白-AC 途径 2)受体-G 蛋白-PLC 途径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到 1酪氨酸激酶受体 2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1 受体蛋白本身就是离子通道,如 N 型ACh受体是膜上的化学门控通道 2电压门控通道细胞膜上的钠、钾通道 3机械门控通道 跨膜电位形成原理—膜学说 膜学说 membrane hypothesis 细胞膜表面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同分布和运动,是产生生物电的基础 要点 细胞膜两侧多种离子不均衡分布为跨膜电位的形成提供基本动力 细胞膜对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为跨膜电位的形成提供基本条件 跨膜离子流的形成,结果导致细胞膜两侧出现电位差 膜学说已经得到经典实验的论证 膜内外K浓度比约30?1 (动力) 安静时K通道开放 ( 通透性) K 外流? 电位差(阻力) ?K 平衡电位 浓度差(动力) = 即静息电位、跨膜电位、膜电位 产生机制 ? Rp的产生:安静时,细胞膜上K通道开放,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Rp (F) ?100mv —— – 90mv (Rp) —— – 80mv —— 0mv —— +30mv 极化 去极化 复极化 超极化 几个概念 细 胞 膜 电荷分布 极化 (polarization): ~细胞安静时,膜内侧面分布负电荷与膜外正电荷隔膜相对恃(即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因正电荷增加引起膜内负电位减小(或膜内电位升高),,即细胞膜极化状态逐渐消除的过程。 ~膜内正电荷过度增加,使膜内电位高与膜外 ,即细胞膜极化状态翻转(内正外负)的状态。 复极(repolarization) ~细胞去极化后,膜内正电荷外流而减少,电位下降,朝向原先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膜两侧电荷分布密度增大,膜内电位较极化状态进一步下降的状态。 2.Ap分期(以神经细胞为例) 后电位:锋电位后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 (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锋电位 复极化(+30 — 0 — -90) 2. 动作电位(Ap ) (1)定义: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膜两侧出现快速而连续的电位变化过程。 Ap 的分期及产生机制 去极化(-90 — 0— +30) 膜内外Na浓度比约1?10 (动力) 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 ( 通透性) Na内流? 电位差(阻力) ?Na 平衡电位 浓度差(动力) = 即Ap去极化至+30mv时 3.Ap产生机制 1)去极化:细胞受刺激时? Na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内正外负) 2)复极化:细胞去极化至一定程度? 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在细胞内外?K 的作用下 ?K外流,形成复极化 3)后电位:(负后电位):细胞外一过性K蓄积 (正后电位):Na泵活动增强 1.“全或无”现象;Ap要末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即达最大(全) 动作电位的特点 2.不衰减性传导 3.脉冲式:因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 (一)阈电位和兴奋的引起 1.阈刺激是产生Ap的必须条件 可兴奋组织(Rp) ——— 阈电位———— Ap 阈刺激、阈上刺激 2.阈强度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与兴奋性成反比 3.阈电位: 能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 数值。 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它们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小10~20mV。 三、兴奋的引起和传导 (二) 局部兴奋及其特征 阈下刺激?少量Na内流?产生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局部兴奋 1.非“全或无”式:其大小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2.电紧张性扩布:递减式传播,电位随扩布距离的增加 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 3.可以总和:包括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 定义:在受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