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怎样说课(小学数学)20160621PPT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让学生能做大一些的事情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1. 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追问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2. 出示课题”圆的周长”,猜圆的周长和谁有关?有什么关系? 3. 介绍工具,量直径和周长,给出表格? ? ? 圆的周长 保留一位小数 直径 保留一位小数 周长÷直径 保留两位小数 1 号圆 ? ? ? 2 号圆 ? ? ? 3 号圆 ? ? ? 4. 学生操作并填表 5. 汇报 , 得出公式 6. 练习 1.结合直观图,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创设情境,结合直观图进一步猜想圆的 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3. 学生自己提出验证猜想的方法,利用学具测量,想清 量什么?量完以后怎么办?并完成表格的表头设计。 ? ? ? ? 1 号圆 ? ? ? 2 号圆 ? ? ? 3 号圆 ? ? ? 4. 操作并填表,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 系,记录在表中。 5. 汇报 , 得出公式 C=dπ ,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数学文化。 6. 练习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让学生能做大一些的事情 (二)使教学设计更有底蕴 1 .追寻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 《小数加减法》—— 关注计算的法则:小数点对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关注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核心概念“计数单位” 《整数加减法》?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让学生能做大一些的事情 (二)使教学设计更有底蕴 1 .追寻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 2 .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 ——要有宽度 关注过程,关注成长的历程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万以内数的认识》 (1)系统分析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将它在教学中表现表述出来。 “计数单位、位置值” ?? 感受“单位”的价值; ?? 了解不同“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与意义; ?? 概括“单位”的共同结构与特征; ?? 能选取合适的“单位” ; ?? 知道“单位”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 深入调研学生,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 设计学习路径 ① 学生起点 ② 学习路径 (3)确立教学目标 ①认识计数单位 “ 万 ” ,能够说出对一万的感受。 ②能够感知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10 , 并能够独立制作数位顺序表,能够说出万以内 数的组成。 ③经历数数到计数的过程,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 简洁与方便。 ④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中的变与不变。 (4)单位化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实施 ① 借助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 (4)单位化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落实 ① 借助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 (4)单位化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落实 ① 借助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 (4)单位化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落实 ① 借助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 ②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培养学生数感 ?? 包括:用第纳斯木块的模型表示数; ? 用实物表示数; 用计数器表示数;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 用十进位数位顺序表表示数。 (4)单位化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落实 ① 借助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 ②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培养学生数感 ③合理选择与运用计数单位,体会统一性与多样性 (4)单位化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落实 ① 借助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 ②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培养学生数感 ③合理选择与运用计数单位,体会统一性与多样性 ④纳入知识体系,认识计数单位的结构和特征 (4)单位化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落实 ① 借助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 ②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培养学生数感 ③合理选择与运用计数单位,体会统一性与多样性 ④纳入知识体系,认识计数单位的结构和特征 磨刀不误砍柴工——注重平时积累 认真阅读教材,凭个人的经验想一想每个例题、做一做和课后习题可能要求教师达到什么目标;再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的解题思路会是怎样的?课上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 看教师用书中关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看一看其他版本的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如何编排的,有没有可供借鉴的东西,吸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 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写出自己的教学预案,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