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培训教材PPT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目 录;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形势
;2007年至2009年,我市共发生有限空间急性中毒、窒息安全生产事故18起,死亡32人,受伤26人。
三年间,共发生有限空间急性中毒、窒息较大安全生产事故3起,死亡10人,受伤9人 。
事故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发生事故6起,死亡8人(占全年死亡人数的4.1%),受伤3人;
2008年发生事故7起,死亡12人(占全年死亡人数的6.3%),受伤6人 ;
2009年发生事故6起,死亡17人(占全年死亡人数的9.7% ),受伤17人 。;从事故发生的地点看:
发生的地点多为各种井(池),共发生事故共14起,死亡25人,占事故起数的77.8%,占死亡人数的78.1%。
污水井(池)发生事故8起,占各种井(池)的事故的57.1%。
电力井发生事故2起,占各种井(池)的事故的14.3%。
燃气井发生事故2起,占各种井(池)的事故的14.3%。
其它井发生事故2起,占各种井(池)的事故的14.3%。;从事故发生的类别看:
因有毒气体引发的急性中毒事故共9起,占事故总起数的50% ;死亡18人,占死亡总人数的58.1%。
2008年共发生事故5起,死亡12人,受伤17人:
因有毒气体造成的事故就有3起,死亡8人,受伤5人;
因缺氧窒息引发的事故共发生9起,占事故总起数的50% ,死亡13人,占死亡总人数的41.9%。
电力2起、燃气1起,其它企业6起。
主要集中发生在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过程中。;从事故发生的原因看:
不按照操作规程违章作业;
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缺少密闭空间预防急性中毒、窒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及操作规程;
缺少必要的检验检测、报警和个人防护设备;
教育培训不到位,工人防护知识缺乏;
盲目施救,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承、发包管理不规范,疏于管理。;从事故发生的特点看:
有限空间安全事故多发生在下井作业过程中;
在污水井作业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多会发生硫化氢中毒;
在燃气井作业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多会发生爆炸燃烧;
在电力井及其它井作业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多会发生缺氧窒息。;
第二章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1.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2.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1.有限空间分为三类:
(一)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 、
车载槽罐 、反应塔 、冷藏箱、
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二)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
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
隧道、涵洞、废井、地窖、污水池、
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三)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
酒槽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
冷库、粮仓、料仓等。 ;;作业环境情况复杂;危险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作业人员中毒、窒息发生在瞬间,有的有毒气体中毒后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就会致人死亡。;;危险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臭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属于易燃易爆有毒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一氧化碳在血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相对于氧气)而造成组织缺氧。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
;危险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容易因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1.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根据作业现场和周边环境情况,检测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2. 检测指标包括
氧浓度值
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
有毒气体浓度值;3.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
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未经检测,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对作业
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作业者工作面发生变化时,视为进入新的有限空间,应重新检测后再进入。
;当未配备隔离式呼吸防护器具进入有限空间时,必须佩戴氧气报警器,或进行氧气浓度定时监测。
当佩戴过滤式呼吸防护器具进入有限空间时,必须佩戴相应的有毒气体报警器,或进行有毒气体浓度定时监测。
未佩戴呼吸防护器具进入有限空间
文档评论(0)